七星墩文化研究与价值分析
[摘要]:从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开始至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对新石器时期考古资料较全面地分析、比较,求证池州七星墩文化内涵、文化定位及价值分析,注重挖掘池州祖人夯建七星墩,造众星捧月之势,以月形图腾与对天、对神的崇拜,并涵盖池州祖人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巨大贡献。
[关 键 词]:池州祖人、七星天象、图腾、价值。
七星墩古文化遗址,为新石器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池州祖人生息、繁衍、创造发展的聚落遗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城区以內,海拔高程29m。该遗址全貌形制与实体构建,成众星捧月的台地组合。七星墩遗址具有时代与人类意识的表现性,突出地彰显了天象、地意、人类精神的三者统一。七墩造势为星、居地为意,以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精神为尚。天为神、神在天、在地、在万物,人类通过某种契合与神沟通,借助“神力”达到一种人类自身需求的公共权力、统治权、所有权、意愿与祈天福佑等等。这种人类思想意识初萌,对天、对天象、对神、以图腾敬天的膜拜符号开始在中国古文化中出现。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传称在公元前4600年前便有国家体制的出现。目前,中国最早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现国家体制。一个庞大的文明古国,一组七星墩古文化组合,都在召启着一种人类的精神力量和不可抗阻的人类生存与发展趋势及文明意识的源起。
2009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统一制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登记,安徽省池州市七星墩古文化遗址由孙家墩(占地3600平方米)、叶家墩(3400平方米)、潘家墩(2800平方米)、汪家墩(2200平方米)、王家墩(7200平方米)、虎形墩(2500平方米)和月形墩(700平方米)组成,占地面积22400平方米;从地表采集到磨制石器,如斧、铲、凿、镞、锛等。陶器鼎、鬲、罐等。陶片多泥质、夹砂较少,纹饰有方格纹、绳纹、回纹等。系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代群住遗址。
中国以“七星”为名称的地方甚多,唯独池州“七星”,以天象的方式遗存在人类历史史册和现实文化遗迹之中。
一、新石器时期长江中游、下游的文化认识与比较
七星墩古文化遗址从①地域,②时期,③遗址的三者定位。
地域上,池州七星墩古文化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分布区间。
长江中游从湖北南津关至江西鄱阳湖湖口止。新石器时期文化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古文化它的文化区域可分两个亚区。①江汉平原为中心地区,②鄱阳湖及赣江流域。开建并与黄河流域文化交融以至自己文化的兴起。①
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lyde klucknoln)为文明诞生划了一条线,他认为不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下列三项要素的两项,就是古代文明。这三项标准是:城市、文字、复杂的礼仪中心。在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考古发掘中,七星墩古文化遗存和遗存物的共性与文化特征,包括长江下游文化联系:
第一,池州七星墩古文化遗址出土陶片:①烧制温度不高,色呈褐红。②陶片的纹饰与器形形制较相同,为新石器时期时代遗存。③池州七星墩古文化遗址采集的陶片样本砂质较少。
第二,长江中游大溪文化中出土的陶器上刻划符号近50多种,而池州七星墩古文化遗址本身就是一个存在于人类的巨大天象图腾符号,较精准地通过聚落地的构建,表达人类思想、社会因素与宗教初萌。至今,以七星墩聚落址为超大型人为地表现象——天象符号建筑体,无考证发现。
第三,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耜耕出现。农业在我国最早出现于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旱作农业以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公元前6100年度5000年)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公元前6100-5600年)为代表。南方水稻农业以湖南彭头山遗址(前6500年-5500年)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地处长江中下游的七星墩古文化遗址的稻作耜耕遗存又在哪里呢?人类早期对生存的选择条件以“着水草而居”;①七星墩古文化遗址,东靠九华山山脉,南为丘陵地带,西边遥望齐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临平天湖(原白沙湖)贯通长江。在七星墩古文化遗址的大势中,七星墩古文化遗址与齐山遥遥对望的空间里是一片广阔的田野(今白沙村良田址)。②七星墩人为夯造,台地组合,遗址周边是历史悠久的稻作农耕生息兴旺的鱼米之地。“着水草而居”水,平天湖、可渔。草、七星墩下广阔的旷地深草,可燃可种、可家畜饲养家畜、可猎。
第四、七星墩遗址上出土的磨制石器与燧石石器与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出土的石器相近似如;穿孔石铲、石锛等(小部伤可能有地域石质差异)。
第五、对古代文明考核三项指标的第一项城市而言,池州七星墩古文化遗址迄今为止,没有见到类似的城墙和护城河。但,七星墩遗址,七个台地程高4-6米,人力夯造,工程浩大,既是人居高地又有护城挡水的功効,不能不算刻意的城防工程吧。
恩格斯在《起源》中指出:母权制度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是人类最激烈的革命之一。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仰韶文化)的出现与衰落,父系氏族公社(龙山文化)开始形成兴起。母系社会在世界意义的失败下,父系原始畜牧业开始出现,父系农业开始出现,野合婚姻为夫妇婚姻开始出现。父系氏族开始取代母系氏族。父系公社的确立,人类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手工业趋向专业化,玉工业的发展及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而这时期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诞生了。③对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依时间顺序和文化涵义的区分、梳理。从而与七星墩古文化作一分析比较。
河姆渡文化:④
1、中国母系社会文化代表之一。
2、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新石器文化之一。
3、长江下游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的文化代表。
良渚文化:⑤
1、玉器文化达到史前文化高峰。
2、中国文明的曙光从良渚升起。
3、遗址群将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国家文物局予以定位)。
七星墩文化:
1、依天象、形地意、融通人类思想建筑的台地组合。
2、众星捧月,七星图腾符号与意象在人类文化中诞生。
3、天象,居地,构成特有的文化内涵。
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七星墩文化似乎更接近长江中游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文明进程的走向。
①七星墩文化的“七星”台地组合高4-6米,人工夯造。屈家岭文化(5300BP-4600BP)时期城墙高5-6米,护城河宽35-50米,同为人工夯造。
②七星墩文化地表采集的陶片种类、纹饰包括烧制温度、色差等与长江中游古文化考古体系中的出土陶器基本保持一个时期的与地区相近相对的统一性。
③七星墩文化中,“七星”台地组合,为庞大的天象、图腾符号可与大溪文化出土陶器上刻划符号近50多种拟比其意,但前者对文化的显现更为強力。
④七星墩遗址约三层文化土层构成。河姆渡文化经考古发掘,确定为多层文化层构成。
⑤七星墩文化遗址,均有五姓氏文化自然命名属地(另两台地为虎形、月形)。长江中游、长江下游有关新石器遗址,姓氏文化自然命名属地聚落群组合,不详。
二、七星墩遗址聚落形态与文化内涵
七星墩古文化遗址上的古文化遗迹延续时间可能很长,包括七墩遗址总体构成。遗址聚落形态在考古上,分內容和条件。內容:1.、单个聚落形态及其内容结构,包括聚落址结构,功能、空间组合关系和总体布局。2、聚落分布和聚落相互关系,聚落规模、內涵特征所反映的文化特征。3、聚落形态历史演变及不同时期的聚落分化复杂程度。4、人地关系、聚落与环境关系。条件:1、时空坐标与空间。2、聚落形态与经济文化,社会组织结构以及自然环境关系。3、从器物本位到聚落本位所呈现的思想。遵偱聚落形态的內容与条件,七星墩遗址总体布局和文化特征表现,具备史前文化内涵和独有的古文化趋向。
2010年第7期《艺术百家》,卢肪在《良渚玉琮“神人兽面”论含义新释》中,阐述有关虎纹与“人虎母题”雏形与起源, “人虎母题”中的“虎”是某种神灵论断。他认为: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经过较晚的良渚文化,一直到青铜时代,中国艺术里面有过一个连续重要的母题,即“人虎母题”。我们作一个大胆地推测,七星墩古文化遗址中的虎形墩既是一个公共权力的居地,又是“人虎母题”的社会认识与形制上的统一。是池州祖人在建造“七星墩”时,已经具有总体聚落布局意识和概念。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人类环境,以及人类对生活刻意创造的生存环境,这一切应该是由思想指导行为的。人类既然有意识地规划和按规划建造一定规模的聚落组合,相对地说,应该有自己一定的公共权力相关管理体系。
在七星墩遗址"众星捧月"总体形制的形态中,其中两墩无姓氏命名:①虎形墩②月形墩。而另五墩已姓氏命名的墩号以半圆环抱,这一规律出现,七星墩文化在形成之初,已出现公共权力运用和管理体系上的实施。因为,虎形墩的占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月形墩占地面积为700平方米,两墩占地面积落差之大,虎形和月形为墩的两体,受捧于五墩怀抱!虎形墩是原始公共权力“居地”和“神灵论断”?月形墩是离“权力居地”和“神灵论断”最近的祭祀台地?一个较完整的聚落体系必须有不同功能的区域规划存在:①居住区、②墓葬区、③祭祀区。
1,居住区。七星墩古文化遗址占地总面积为22400平方米,七墩多个台地上都有人居遗存和居住痕迹:灰坑、火烧遗迹,生活用品及相关的纹饰陶器碎片,包括新石器时期人类一些装饰物件等。
2.墓葬区。七星墩古文化遗址,约多层文化土层出现,自身确立并证明了七星墩古文化所延续的时间,历史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进程与发展空间。墓葬区域在哪里?应该在哪里?无论是目前的考古与考古普查,均无定论。因为,七星墩古文化遗址包括周边的丘陵山岗及农田保护尚好无恙。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七星墩古文化遗址周边确有墓葬的痕迹。但不能完全肯定这就七星墩的墓葬区,有待考古发现。
3,祭祀区。在七星墩古文化遗址中,月形墩(占地面积为700平方米),与其六墩相比实在显得无可匹配,月形墩形如弯月为七星墩祭祀区,以图腾之象,祭天、祭神。人类先民在“新石器革命”中以“农业革命”为核心,而制约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灾害现象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简单地视为自然恩赐和惩罚,以自然界不可抗阻的神奇力量,加以崇拜,进行祭祀。新石器时代的农事崇拜,祭祀在人类发展中成为宗教萌芽。池州袓人在月形墩上的祭祀,对天、对神的崇拜意识应该与那时期的人类文化现象,包括宗教萌芽等是相对吻合的。天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人类最早图腾崇拜、祭祀太阳的时候,而唯一能与太阳配之的只有月亮。正如《礼记,祭义》注所说:“天无形体,悬象昭明,不过日月,故以日为百神之主,配之以月。⑦”新石器遗存中就有对日月崇拜与祭祀的礼器和物件如;连云港将军崖石刻(距今4000-5000年),就有半弯月亮与北斗星的天象星辰石刻,供人类祭祀。⑧七星墩深邃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人类文明的气势,尊七星为主体,捧天神月象,悬象昭明,池州祖人把图腾与崇拜、祭祀与天象的初萌之意,通融在人类的精神之中,构成当今社会和人们需要认识和了解的伟大史前文化——新石器时期七星墩文化。
三、七星墩文化遗址以姓氏命名初探
长江中下游地区于新石器的文化形成,我们就可以推出如下的时间连线:彭头山文化(前仰韶期)、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仰韶期)、良渚文化(龙山期)。
新石器时期的上限为11000年,下限为4000年,七星墩古文化形成的时间,应该存在于这期间之中。中国人的姓氏文化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5000年),按姓氏文化的出现,应该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期),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密切关系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其父,所以姓以“女”和“生”组成。夏、商、周的时候,人们不但有“姓”而且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按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姓氏相别制度一直沿用战国后期。秦时,旧贵族互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⑨
唐太宗(627年)时,史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中国旧时的《百家姓》是北宗(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有4000-6000个,但实际应用的大概只有1000个左右。⑩
针对七星墩古文化遗址姓氏命名的墩号:孙家墩、叶家墩、潘家墩、汪家墩、王家墩来结合中国姓氏起源和有关姓氏的文史资料综合分析、判断,七星墩姓氏命名最远的时间距离与最近的时间距离,应该在秦汉以后,至宋代或更晚一些。也就是说七星墩姓氏“封号”,不是原始的封号,但不排除虎、月之形的最初命名。为什么这样考虑呢?
秦汉时期之前,“姓”“氏”之意,见《国语,周语》“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今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①例如:“孙”姓由齐景王念“田家”有功,封地乐安赐姓“孙”,“孙”始祖,孙武。孙武后代相继于江苏、山东、安徽等地。
②“叶”姓始祖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53世叶望,东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后于献帝时渡江徒至居阳县(今安徽省当涂东北)。
③“潘”姓有两说:一说春秋时期,“潘”被封古潘国(今河南固始县境),最早潘姓诞生。二说,春秋时公元前625年,楚穆王太师潘崇为“潘”姓始祖。
④春秋时代,“汪”姓出现于鲁国,至南朝“汪”氏迁于安徽歙县,宋以后南方开始多有“汪”姓居民。
⑤王家墩“王”姓,据专家考证,王姓来源众多,“王”姓初始期基本定在战国前后,后主要居住山东、山西两地,至西晋末年才逐渐迁往江南,唐代开始迁安徽等地。
按姓氏资料,“孙”、“叶”、“潘”、“汪”、“王”为七星墩古文化遗址中的姓氏命名渊源之后,我们在这五姓的源头上找到了一个共识:
第一,姓氏始祖的出现,包括出现时间,地点和始祖的背景资料显示,年代基本都在春秋之后。
第二,姓氏族人在不同年代的迁移动向和移居地,这个时期约在南朝、唐、宋期间。
第三,相对于姓氏分布脉络,存在的现状,都肯定在以上两个因素之后。
对于七星墩古文化遗址来说,姓氏命名为墩的真正涵义和文化走向,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论证,去考古发现。今天,七星墩周边居住的老人,以及相关资料,包括家谱等姓氏的来源,最多直至晚清和民国。七星墩姓氏命名,或许是历史上的权力定性,家族思考,社会意义的划分,是思想意识的权衡,资源上的历史分配,等等。
池州七星墩古文化遗址,经过几千年的时间跨度,封陈依旧,对池州历史文化渊源该是天大的幸事。人类伟大的文化遗存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对世界、对中国、对池州,皆是如此。
①李伯谦《长江流域文明的进程》、《考古与文物》1997年4期。
②西北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讲义《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第一节、 《 聚落考古 》 。
③张恒之《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规律》、《四川文物》2007年第1期(51页,52页,53页)。
④百度百科《河姆渡遗址 》 遗址分布,第一、第三部分。
⑤百度百科《良渚文化》1、历史时期,2、历史意义,3、文化背景,4、文化特征。
⑥陈文华《新石器时代的农事崇拜、祭祀和宗教萌芽》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04-14 09:12:00 ] 第1页。
⑦陈文华《新石器时代的农事崇拜、祭祀和宗教萌芽》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04-14 09:12:00 ] 第2页。
⑧李洪甫《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石刻与原始农业》、《农业考古》1983年1期。
⑨中国姓氏起源。
⑩中国姓氏起源。
参考文献:
1.池州市文物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
2.池州市七星墩文化研究会《七星墩遗址考查报告》。
2013年3月15日于池州
单位:七星墩文化研究会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石城大道578号
手机:18905660655
邮编:2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