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贵池:中国摊戏之乡
安徽贵池:中国傩戏之乡
作者:何根海
〔摘要〕安徽傩戏是以驱龙疫祈吉祥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请神敬祖的一种奈祀性民间戏曲表演活动。文章探讨了贵池傩戏的萌生时间,演出的行当、剧目及唱腔等问题。作者认为,贵池傩戏傩文化对研究古代戏曲、民间丈化艺术、民间信仰和晚江地区丈化有极大的史并价值。
〔关键词〕贵池傩戏;戏曲活化石;丈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 ll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一7710(2005)01-05
贵池傩戏是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请神敬祖的一种祭祀性民间戏曲表演活动,它以戏曲演出的形式出现,娱神娱人,“人神共赏”。贵池傩戏流布在佛教圣地九华山北麓的贵他县境内方圆百十里偏僻清寂的山区,主要流传在诸湖姜,茅坦杜、唐,元四章,刘街姚、汪、刘,桃坡王、谢、潘、柯、叶、邱、吴,棠溪韩姓,清溪汪、程、杨等十几个大姓宗族中。安徽贵池也因傩戏繁盛而被蔚为“中国傩戏之乡”。近些年来发现的贵池傩戏可以说是国内迄今为止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较古老完整的古代戏曲。
贵池傩戏有其独特的封闭演出体系它无职业班社,几乎都是各氏族各自为戏,互不交流,数百年世代沿袭,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亦很少经文人加工,风格古朴粗犷原始蛮赫,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贵池傩戏是安徽一种有特色的地方性文化,是中国古代家族宗法社会族傩表演的一个活的标本,在中国傩学界有一定代表性。已引起了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和重视。因其特色鲜明,内涵深邃丰富,池州市目前正拟将贵池傩戏傩文化申报联合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傩戏傩文化这种珍贵的“活化石”,对研究古代戏曲、民间文化艺术、民族民间宗教擅变、宗族结构与变迁、民风民俗、民间信仰和皖江地区政治、经济等均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关于贵池傩戏的萌生时间
近年来贵池市刘街乡殷村姚姓、烽火刘姓、荡里姚姓、茅坦乡老屋唐等宗族,每年正月初七到十五仍按旧习的程式和规范演出傩戏,届时各村社香烟缭绕,红男绿女并肩接踵,各戏会争姿斗色各呈异彩,锣鼓钟钵箫笛琐呐齐鸣,旗伞高跷林立,鞭炮震云统炮冲天,喧腾达旦威武壮观,到处都是一派狂欢景象。今天,这里方圆百十里之内仍流传着两句谚语:“傩戏家家有,一家更比一家丑”。足见这里有适合傩戏生长发育的社会土壤,也说明各宗族傩戏野拙土艳,特色纷呈。傩戏成了山民们终岁勤劳、单调平板的生活中、一年一度难得的消闲和娱乐契机。贵池曾以“杏花村”闻名于世,今天这里同样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傩戏之乡”。
傩作为一种驱鬼疫祈求吉祥的仪典,商代甲骨文中即有之。周代盛况空前,被奉为“国礼”之一,周代以后傩逐渐由“宫廷傩”向“乡人傩”演变。(论语·乡党》有“乡人傩”(民间傩);(吕氏春秋·季冬》有“有司大傩”(宫廷傩);此外古代还有随军屯戍边疆的军傩。贵池傩戏则源于民间的“乡人傩”。
贵池傩戏萌生时间尚无定说我们认为它的萌生时间最迟可追溯到贵池人民对昭明太子神像的祭祀活动。晚唐贵池文人罗隐(文孝庙)诗云:“秋浦昭明庙,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学识,天下鬼神师”((杏花村志》卷八),又据(杏花村志)引宋人张帮基(墨庄漫录·昭明庙祝周氏杂记》称:“今池州郭西英济王祠,乃祀梁昭明太子也。其祝周氏亦自唐开成年间(公元八三六一八四O年)掌祠事至今,其子孙分八家,悉为祝也。”
可见至少在晚唐时期这里便有将昭明太子当作“鬼神师”祭祀之俗“池人祀昭明为郭西九郎。时新覆大舟,人以为神之感也”。陆游<入蜀记》亦有类似记载。后清人郎遂在(杏花村志》卷五《池州昭明会记)中载之更详:
池故事八月十五日为梁昭明千秋其朔遣省老一人杖骑而告庙,谓之「列马」……是日,诸家扮会迎神者,所扮为关壮缪,为城隆,为七圣二郎,为玄坛。其扮者也,则各骑乘,奉面具,或于东门之桥,或于南门之狮子口……薄奠而毕,脱面具交还明年之扮演者。”
当时贵池人民便以跳傩(戴面具扮角色)这种形式来祭祀这位享祀规格很高的“文孝昭明圣帝”、“案菩萨”,但早期的“跳傩”还不具备戏曲的主要特征,“扮会迎神者”只是戴面具扮神相的傩舞,是贵池傩戏的萌发。真正形成既有戏剧情节表演艺术,又有角色行当分工和舞台砌末等具备戏曲特征的“三段体”贵池傩戏,至少是在明中叶前。明嘉靖刊本(池州府志》曾有较明确的记载:
“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日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瑞竹马,或肖狮象,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
而“傩戏”这个名词目前最早见诸贵池解放乡元四村章根富收藏的光绪甲申(公元一八八五年)冬重镌的(梨村章氏宗谱·风土篇》,其中有“新年蛋茶相迎,开筵请亲邻,作傩戏。初六七择吉戏神下架,至十六日止,乃上架。每年有神首轮管,或骑竹马,或瑞高跷,《周礼》所谓‘执戈扬盾’、‘黄金四目’者,犹仿佛有之。鸣金跳号,谓之逐疫。”
关于演出的行当、剧目及唱腔
贵池傩戏演出分三段体,即傩舞、正戏、吉祥词,颇类宋金杂剧的演出形式。我认为,贵池傩戏中的吉祥词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视为内涵复杂的傩仪。傩戏角色行当分列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亦颇似宋代南戏以末净为首的排列顺序。这些角色分别由宗族内部选派男丁扮演,女子因宗法关系无缘染指。每年只在农历正月人日(初七)至元宵演两三夜,也有氏族演三四夜,但都在单日演,个别氏族如元四章姓因宗支多,自初七起连演十夜。傩戏都在本宗族祠堂内搭台(只有元四章姓不搭台)演出,桃坡乡新开、新村、邱村、叶村、潘村等杂姓共一副面具(俗称“脸子”),轮流到各村(姓)祠堂演出。扮演者均戴木制油漆彩绘面具,表演古朴粗犷,颇具古风。
由于各氏族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情况不同,因此,脸子数量分别有四十八块、四十二块、三十六块、二十四块、十八块不等。这些脸子与一般戏曲脸谱不同,它是用桃木、黄杨木或柳木镂成脸胚,再雕刻彩绘成形,由角色戴在脸上表演。今贵池演傩戏的宗族,脸子均造型生动形象夸张穷工极巧。或神气逼人刚强暴烈;或温良恭谦淳朴忠厚;或青面撩牙恐怖凶悍;或贤淑善良端庄怡静;或细眉窄眼许邪狡诈;或眉清目秀俊逸祥和。经过一番程式复杂的傩祭祀仪后,乡民们认为这些脸子已附着灵性,具有神格,所有的天上之神、人间之神、艺术之神等已统统降附于这些脸子上,故它们对其顶礼膜拜、虔诚备至,谓为“傩戏之神”。贵池各傩戏会面具虽是现代民间艺人所作,但仍保持了明清时期简朴、庄重、堂皇的艺术风貌,颇具观赏研究价值。
贵池傩戏演出剧目繁多。据我们实地考察,傩舞有(舞伞)、(舞滚灯)、(打赤鸟)、(魁星点斗)、(舞古老钱》、《出将)(亦称《杀四门》)、(舞判》(亦称《判官捉小鬼》)、(舞旗》、(招财进宝》、(三星拱照》、(舞回回》、(关公斩蔡阳)(亦作(关公斩貂蝉》)、《童子拜观音》等。正戏有(孟姜女)(亦名(范祀良))、(刘文龙)、《章文显)(亦称《章文选))、(摇钱记)(亦名(摆花张四姐))、(陈州放粮)、(花关索)和《薛仁贵平辽记)。其中(刘文龙》和(孟姜女)二本为大多数氏族搬演,其他剧目只是个别氏族搬演。另外,贵池傩戏尚有(包文拯犁田)、(宋仁宗认母)、(斩径)、(姜子牙钓鱼)四本正戏业已失传,尚待进一步查考。
正戏剧目大多源于明代的说唱词话,有些甚至完全相似或相同。这些戏本唱词以七字齐言体为主,少数为十字,个别剧目有长短句。剧本结构为一本十数出(亦作回)或数十出,篇首有“报台”(题目),由角色在台前以四句或八句诗作引子,紧接幕后便有人问:“这子弟搬演谁家故事?”角色回答:“搬演……”然后以几句诗概括全剧故事梗概,颇似南戏结构。贵池傩戏同一个剧目,各氏族演出本和演出次序均有差异。
贵池傩戏唱腔大略有傩腔、高腔两类,以傩腔为主。傩腔颇具地方特色,属花腔小调,源于山区流行的山歌、号子、采茶歌、莲花落等民歌俗曲。旋律平稳,极少用拖腔。傩腔的基本结构一般是由呼应式的乐句和起承转合的四乐句组成的单段体,表达功能较强。高腔的旋律与当地目连高腔基本相似,曲调高亢、激昂,音域宽广,旋律跳动较大,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腔词结构多为“字稀腔长”,并有大段行腔,戏剧功能比傩腔强。贵池傩戏不用丝竹乐器,一般只用鼓、锣、拔等打击乐伴奏,少数宗族间或用琐呐吹奏。由于各宗族所处地理环境、语言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其演唱声腔亦各有差异。同样的唱本,有的宗族以傩腔为主,有的则偏重高腔。也有的如长江沿岸清溪碧岩江家则全以傩腔演唱,而地处九华山北麓的太和章家却全用高腔演唱,刘街殷村姚先唱傩腔,到《刘文龙》戏庆寿时为高腔,而西华、山外刘戏包戏是高腔,范戏为傩腔。同样唱本,同属一类唱腔,而曲调亦各有差异。
贵池傩戏演出前后的繁复仪典
贵池傩戏演出前后有隆重复杂的仪典。首先是“迎神下架”。正月初六夜晚,由“年首”指派两人悄悄去祠堂将装有“脸子”的箱子“偷下来”(为的是不惊动列祖列宗),送到傩神庙或社公庙的神台上。正月初七一早,开箱将“脸子”搬出,由长辈用生布(新布)沾上檀香或柏枝浸泡的清水揩拭,俗称“揩脸子”,然后用木棒撑起“脸子”插在箱子上(刘街乡姚、刘等氏族则用精雕细刻金龙盘柱的“龙亭”),由四人抬着,“年首”在前,旗锣锐伞开道前导,锣鼓喧天,五彩纷纶,一路烧香纸放鞭炮,有的还舞龙灯走马灯踩高跷,将“脸子”迎到祠堂,依特定次序摆在“龙案”(又称变驾、圣殿、龙亭)上,谓之“迎神下架”。当晚,演出开始。
其次是请神仪式。该仪式是在演出中间进行,各氏族有所不同,有的用专门请神节目—吉祥词《新年斋》请神;有的放在正戏《孟姜女》“朝庙”一场,由“年首”念(请神簿》来请各路神仙。所请之神无所不包,大体分为“天上之神”、“地上之神”、“人间之神”、“艺术之神”、“儒释道三教众位神低等。各氏族因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故“请神簿”所请诸神不尽一致。“请神薄”最后都顺便说明一句:“弟子请神颠倒、疏漏之处,全赖执符使者……”,把疏漏过失全推给了值班的小神。好一个幽默的安慰!
其三是“送神上架”。正月十五深夜傩戏演出结束。又敲锣打鼓到水口社公庙焚烧香纸,将(伞舞》中彩纸伞一并焚烧,送走傩神,其送神诗曰:
“一年兴一年,买马置庄田。合门齐发积,富贵永绵绵。”送走傩神后回村再将面具装入箱内送到祠堂阁楼上,“送神”仪式结束。
在诸多傩仪中,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嚎陶神会”较集中的刘街乡“九刘十三姚”的迎神朝庙仪典。据刘街乡姚街姚姓收藏的民国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修订的(姚氏宗谱·信仰篇》载:
“每年正月人日、元宵两夜演之。昔有四夜,兵资后,荡里(姚)减变为二夜,余有三夜、四夜不等。演时,铣爆鼓乐,喧闻达旦。而元宵凌孟,更以卤薄导神至青山庙,文孝祠,俗谓之‘朝庙’。此俗南边、西华、姚村皆同,唯姚村附近,先到后归,相传为尽地主之谊云。誉老言,古时朝庙,仪仗外有秋千、台阁、高跷诸胜,又选俊童十余,著梨园服,扮故事,立人肩窝上,名曰‘站肩’。其壮丽繁华,与江浙等处赛舞无异”。
朝庙不啻是一次技艺纷陈的山乡民间艺术节!
贵池傩戏还有别具特色的“吃邀台”(亦云“吃腰台”)。每次傩戏演到午夜休息、由年首办夜餐招待,谓之“腰台”或“邀台”。吃过后继续演出。贵池各宗族“邀台”的吃法也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一般是把豆腐、酸菜、猪肉各两碗放入小铁耳锅内,谓之“一品锅”,取一品吉祥如意之意,一壶酒,喝完酒吃饭,不加酒菜,一般吃后至少要剩一夹菜一杯酒,取“年年有余”之意。刘街乡荡里姚“邀台”是吃“斋粥”,即用豆腐、豆角、腌菜、五香切碎混在米里煮粥,粥内放油盐,据说吃了这种斋粥可以“消灾纳福”,演戏看戏的人都吃。有些宗族只规定演戏者吃邀台,看戏者回家去吃,吃好后再演戏看戏。还有个别氏族的“邀台”别有风致,演员吃“一品锅”(根据演员多少定席位,锅内菜的种类和数量各氏族稍有不同),而另炒冻米一大箩,烧两桶开水,观众均吃泡冻米,因冻米炒后米粒发涨,因而谓之“发米”,吃了可以发财得福,所以人们在边吃“发米”时还是津津有味,甚室少数观众看傩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吃发米”讨吉祥,“邀台”过后便溜之大吉。
过去从准备演出道具服饰到傩神上架的所有开支,全由各姓“公堂”支出,各姓宗祠都有若干公田,其田租收入、利息收入以及春秋二祭、傩戏开支均由该宗祠所属的各房头轮流“管年头”(年首),所有各项开支有一世代相继的账薄,上面一一开列各项物件的数量,管年头的按簿购买,不得短少,亦不得另开新例。今天,各傩戏会的演出费用政府给一部分,其余皆以各户自愿捐献为主。
贵池傩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当代戏剧大师曹禺先生把傩戏及其面具喻为可以同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中国又一奇迹,并发出了“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的呼声。安徽贵池傩戏是中国傩戏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演出形式、面具、唱本、剧目、唱腔、道具、砌末等均较古老完整,同时贵池又处古代昊楚之交,受到吴楚文化尤其是楚文化的浸润和影响,因而贵池傩戏具有丰富的田野文本和绵长的人文话语,具有宽博探邃的文化蕴涵和学术价值,考究起来约有以下数端:
其一,贵池傩戏有极强的原始性和宗教祭祀性。贵池傩包摄着上古动物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的原始观念,包摄着谋祭、生殖崇拜和多种巫术巫仪等原始文化意识。这些原始古朴的宗教信仰与意识大多隐藏在山民虔诚的傩仪、傩舞、傩祭之中。在傩舞(打赤鸟》、《舞回回》、(舞伞》、(舞滚灯)、(舞古老钱)等中即或多或少或间接或直接地寄寓和表现了这些原始文化信息;在傩戏演出前后繁杂仪典和请神下架、揩脸子、请阳神、送神上架、朝青山庙等中亦具此类信仰。所以我认为贵池傩文化中最有学术价值和最具研究意义是傩祭、傩仪、傩舞而非傩戏,这些方面也是我在研究中用力最多的地方,从横的方面系统探索了贵池傩与其它地区傩俗的相互关系;从纵的方面追溯贵池傩俗的产生、发展规律,从而推动和构拟出其初始形态。在我看来,(舞伞》近似先秦级舞;(舞回回》出自唐代胡腾舞,是西域文化的衍化。《舞古老钱》是宋代“抱锣”的不遗;{打赤鸟》是后界射日神话在民间原生型态的漪遗,是古楚稻作文化的曲折反映,贵池傩属古楚文化圈范畴,但它同楚文化中心的两湖地区以及川、黔、桂地区则有明显区别。乡民虔诚执着举行傩祭、傩仪、傩舞意在迎神降神、娱神敬祖、驱邪逐疫,具有强烈的宗教祭祀功能、巫术神秘功能,而乡民搬演傩戏则更多的是着眼于祭祖娱人和淑世化民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
其二,贵池傩戏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俗性,细究之约有四点:第一,贵池傩戏活动有明确的宗族系统,其表演组织、规范、程序、程式等均可谓是封建宗族傩表演的一个活的标本,是封建宗法社会在村落文化中的一个投影。贵池傩漪留在九华山北麓的贵池县境内方圆百十里的僻寂山区的十几个大姓宗族中,具有独特的家族演出体系,它无职业班社,几乎都是各家族各自为戏,互不交流。族长或年尊辈长者推举为“年首”(傩戏表演策划、统辖兼主持奉),表演中他们与职业“师公”“毕摩”或“端公”(巫师)有明显的区别,“年首”是典型的儒家精神与儒家宗教家族化的创造者、实践者、传承者。第二,贵池傩中有扑朔迷离的傩神系统。首先是传统的自然神抵;其次是儒、佛、道三教众位神抵;其次是现实生活中半人半神半仙半真半假的“文化英雄”系统;最后是各关节水口桥梁道路庙塔树石等仙化神抵系统。总的说来,凡是山民想到的对自己生活有一些影响和作用的神均被他们敬为傩神,目的是向这些神献祭逢迎祈求庇佑。第三,贵池傩戏有特定的面具系统。因各宗族表演内容不同,其面具数量和面具人物(傩神)也不同。有四十八块、四十二块、三十六块、二十四块、,于八块不等。许多面具有强烈的符号性特征,如有的面具造型因受九华佛教文化影响而成双耳垂肩圆融天成的佛相,有的面具还具有动物图腾特征。从祈攘的角度看,面具是傩神的代言体,恐怖凶悍的造型可能有厌胜的巫术意义,这种厌胜巫术的深层结构是求吉样祈平安。面具系统是山民向神灵谈媚和慑惧于神的二重心理机制的文化聚焦。第四,贵池傩中有特定的民俗文化系统,山民将傩戏与日常生产生活相结合,将本地流行的山歌、号子、采茶歌谣的声调唱腔揉合进傩腔,使贵池傩戏的音乐别具特色。此外茅坦的傩祭祀圈、高跷马地马,元四的“胡饮洒”、“祭猎菩萨”,刘街的“朝庙”、“吃腰台”、社祭和各地特色纷呈的祈子习俗等等均极有民俗学研究价值。四大特色系统和行傩跳傩中的习俗我在一些论著中均有较深入的探讨。
其三,贵池傩戏具有极高戏剧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研究价值,它是一个大可持续且巫须持续的学术课题。贵池傩戏目前虽然已引起国内和海外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兴趣。但从研究状况来看,它仍是一种正在消亡且行将消亡的上古化石性田野文本,因此目前确应进行抢救性调查和研究。通过对它深入细致的个案考察和实证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傩文化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可以弄清和印证中国戏剧史、文化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加强对贵池傩文化的研究,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民间宗教的发生与嫂变、宗教结构、宗法关系、民间信仰和皖南地区政治、经济、民风民俗、长江中下游尤其是皖江地区文化等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通过认真严谨的阐释和解构,我们可寻绎山民跳傩的行为、仪式、情感、意志与信仰所系结的隐秘的心灵真实、历史真实和文化真实。从这个角度看,研究贵池傩戏是一项具有学术开拓性质的工作,具有弥补学术空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