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太子与池州
作者:谭幼平
池州, 人称 “江左肱股要冲、 文化荟萃之乡、 古老神奇之地”。 人杰地灵、 风物秀丽。 千载诗文地、 古傩青阳腔, 当地戏曲民歌、 地藏大愿精神, 千年文脉、 源远流长。
据史记载, 池州历史文化的鼻祖, 当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 公元405年5月, 他陪同江州刺史刘敬宜从柴桑 (九江) 到建康 (南京), 路过贵池县梅龙镇, 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经钱溪》, 开创了池州有史记载诗歌的先河。 405年8月, 他担任彭泽县令, 11月就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挂印弃官, 隐居东流。 后人仰慕他的高风亮节, 纷纷来池仰慕、 结缘诗话。 晋唐以降, 李白、 杜牧、 王安石、 杨万里、 朱熹、 苏轼、 乾隆、 姚鼐、 黄宾虹等文坛巨匠、 名人政要, 皆游历山水、 放歌池州。 岳飞戎马一生, 极少写诗, 全集只有11首诗, 就有两首在池州而作, 即著名的《翠微亭》 和 《翠光寺》。 特别是杜牧的 《清明》诗, 李白的 《秋浦歌》 等, 他们的诗名传天下、 流芳百世, 故池州被清代诗人杨森称为 “千载诗人地, 无花也此村”。 延续至今, 后人一直以 “千载诗人地” 来形容概括池州历史文化之特色。
其实不然, 我认为, 池州历史文化最大的特色、 最有影响的文化名片、 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当属萧统和他编撰的 《昭明文选》。 池州是 《昭明文选》 的诞生地。《昭明文选》 诞生后成为 “显学”, 历代研究注释文选最好的版本“尤刻本” 也诞生在池州。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奇观, 是池州的骄傲与自豪。 池州, 至少可称“千载诗文地”, 当然, 这也不是偶然的, 是昭明太子与池州有深厚的不解之缘。 本文就这一奇特文化现象, 昭明太子在池州有哪些活动, 考证述说如下。
一、“贵池” 的命名者
贵池位于皖江南岸, 一直是池州府治。 历史上曾名石城、 秋浦县和九华、 华阳府, 现为池州市政府所在地。
南朝梁时, 贵池叫石城。 距今城西南70里,有苍埠镇, 因地势东西两石山、 夹立如城, 故名石城, 是石城县故址。 据 《嘉靖池州府志》 载, 当时属宣州为京城内郡, 天监元年 (502年), 萧统立为皇太子, 史称昭明太子。 石城成为太子封邑。 515年, 梁武帝在太极殿接见臣僚, 为太子萧统举行加冠礼。 下诏让太子戴金博山冠, 恩准远游。 515-529年左右, 太子先后在石城居住了十多年。
太子性爱山水, 一到石城, 所见山水洞湖、楼台亭榭比比皆是、 是处皆有景。 觉得此地有潇湘、 琅琊、 苏扬、 秦淮之气色风韵, 很快就迷恋上这块乡土。 好像鸟儿飞出了笼, 他常带侍从游历山水。 一日, 乘船顺河而下, 来到琅山崖、 端坐牯牛石, 放长线钓大鱼, 半天不见动静, 正欲收钩。 只见鱼线急速下沉, 便知鱼儿上钩, 太子屏住气息、 用足力气, 提上来却是一条大鳜鱼。 不禁喜出望外, 命侍从拿回做菜。 不一会满锅鲜汤、 香气扑鼻, 刺少肉多、 松软可口,太子大加赞赏:“水出鱼美, 名为贵池”。《舆地志》 和陆游 《入蜀记》 均有记载。
据考:太子封誉的贵池, 仅指秋浦河, 即苍埠镇到池口这段。 贵池县因 “水” 而得名: 即元封二年 (公元前109年) 始置石城县, 到隋开皇十九年 (599年) 改置秋浦县, 唐五代 (926年) 又改秋浦县为贵池县, 以表示对昭明太子的尊敬和怀念。
“池州” 的得名, 据丁绍轼 《荒政碑记》 云:郡以池名, 盖郭外即湖, 湖外为江, 郡治襟江带湖, 城阙宫室, 宛在池上。“州城宛如水中洲”(周必大), 唐武德四年 (621年) 置池州, 由来已久。
二、隐山寺编修 《文选》
昭明太子是个渊博的学者, 他5岁遍读四书五经, 过目皆记。 崇信佛教、 爱好文学。 常召集文学之士, 论文著述、 评论时政。 凭其太子之位, 收集了古今图书3万余卷, 藏于东宫, 研读不倦。 为其后编修文选,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喜爱山水, 四处游读。 在宫中生活多年,早已厌倦宫廷中的明争暗斗。 常借口编辑文选, 需要清静。 多次来到自己的封地、 石城风景如画的秀山隐山寺, 继续读书和编修。 隐山寺,在城西的秀山上, 梁建。 当时设有太子书榜, 萧统当时编修文选的石屋, 时称文选台。《秀山寺》 载:太子青年好学, 载书以游秀山, 在秀山建台读书编文, 名为文选台。 为了加快编修工作,太子邀请了韦睿、 徐勉、 许懋、 刘勰、 刘孝绰、 王筠、 陆倕等文坛名士, 在寺中商定文赋篇目, 按照体裁分类, 择其精华, 选录成集。
《文选》 是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 共选秦至梁代800年来、 130余位的作家、 700余篇诗文,书分37部类, 共30卷。 选录标准是 “事出于沈思, 义归于翰藻”《文选序》。 就是说, 入选的作品必须情辞并茂, 偏于一面的概不选录。 只有善用典故成辞, 善用形容比喻、 文字精巧的篇章才符合标准。 并以此来划分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 从此, 结束中国文学史上文史不分的现象, 这是一个创新。 萧统提出的 “丽而不浮、 典而不野、 文质彬彬” 的文学主张, 对文学的发展有着进步意义。 唯此, 文选才真正成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 其年代之久、 时间之长、 内容之丰, 富有代表性, 为历代所借鉴, 故也称为 “总集之祖”。
《文选》 收录的作家, 上起子夏 (《毛诗序》的作者)、 屈原, 下迄当时, 唯不录生人。 书中所收的作家, 最晚的陆倕, 卒于普通七年(526年), 而萧统卒于大同三年 (531年), 所以 《文选》 的编成年代, 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526-531年)。
《文选》 的选录标准, 还以名篇为主、 以文为本。 凡称为经、 史、 子的著作一律不选。 但史传中的赞论、 序述部分却可收录。 这个标准的重点, 在于讲究辞藻华美、 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 它为文学划定了范畴, 是文学发展一定阶段的结果, 对文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文选仅用30卷的篇幅, 就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文学作品, 反映了文学发展的轮廓, 为后人研究这七、 八百年的文学提供了重要资料。
由于 《文选》 选材严谨, 注重文学艺术, 所选多为典雅之作。 在过去, 是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千百年来, 流传不衰。 唐宋以诗赋取士,《文选》 成为最好的范本。 故唐代杜甫教育其子宗武, 要 “熟读文选理”(《宗武生日》), 宋代更有“文选烂, 秀才半” 的说法(陆游 《老学庵笔记》)。 毛泽东在一部李善注本的封面上批道,“好文宜读”。 并将 《文选》 列入枕边书, 1950年10月出访苏联, 也带在身边, 随时引用。
隋代开始, 出现了专门研究文选的学者和著作。 唐至清, 文选学更加盛行。 学术著作汗牛充栋, 文选成为 “显学”。 首先, 对 《文选》 作注的是隋代萧该, 他是萧统的侄子, 在文选问世六七十年后, 写了 《文选音义》, 对 《文选》 语词作了音义解释。
现存最早、 影响最大的是 “李善注本”, 即唐高宗显庆 (656-661年) 年间李善的 《文选注》。 李善是一位渊博的学者, 号称 “书麓”。 他注释文选、 用力至勤, 引书近1700 种, 前后数易其稿。 显庆三年(658年) 书成进呈。 李善注本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 而且, 他所引用的大量古籍已经亡佚, 后世学者往往以它作为考证、 辑佚的根据和范本。
宋淳熙年间, 池州仓使尤袤(江东提举常平、 官署设在池州, 为 “南宋四大家” 之一)。 有一天, 他游览昭明太子庙。 见庙内没有文选, 深感遗憾。 于是, 他带头出资并组织注释和雕版工作, 于淳熙八年 (1181年), 在池完成了文选“尤刻本”。 并陈放在昭明庙文选阁, 又将160余块刻板存庙.作为永久纪念。 尤袤在 《跋》 文中说: “庙有文选阁、 宏丽壮伟, 而独无是书之板特刻印文选”。 在书后的 《题》 中说:“贵池在萧梁时, 实为昭明太子封邑, 血食千载, 威灵赫然。 刻成文选, 以慰邦人, 所以尊事昭明之意云”。 可见, 尤袤发起注刻文选, 是感动池州人对昭明太子的崇拜。“尤刻本” 是当时最完整的刊本, 是唯一传世的全帙本, 对后来影响很大。 清嘉庆十四年 (1809年) 胡克家历经8年, 据尤刻本重新校勘再刻, 并著 《考异》 十卷附后, 成为文选另一完善注本。
历史上, 池州还有第二次重刻文选的事。元大德九年 (1305年), 池州路同知张正卿, 捐款50金, 历时13年, 在池组织校勘, 雕版重印文选, 也将新文选和雕镂板, 珍藏在西庙文选楼上。 朝廷奉议大夫佘琏告老还乡回池州, 欣然为重刻昭明文选作序。 佘老的序, 记载了张同知捐款刻书的事迹。
2010年, 池州市委、 市政府重新出版 《昭明文选》。 作为礼品书赠送贵宾。 采用了宣纸印刷、 木刻绫表、 60卷套装出版, 典雅珍贵。 就是选用胡注尤刻本。 也是当代池州人对昭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发掘保护本土珍贵典籍, 保留一方文化记忆, 让历史文化薪火相传。 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和价值, 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三、两次兴建太子庙
岁月沧桑, 转眼即逝。 南梁大同三年 (531年), 太子英年早逝, 举国悲哀。 消息传到池州,池州人敬萧统救灾爱民之德, 仰太子编修文选之功。 特向朝廷请来萧统的衣帽, 在秀山建筑了太子衣冠冢。 冢墓顶部浑圆, 用汉白玉石砌成, 四周有浮雕围栏拱卫。 墓前有两个巨大的石像, 一条神道通向远方, 两边站有石雕的宫廷太监和文臣学士, 四周翠竹松柏环绕, 幽静肃穆壮观, 具有王家陵墓风范。 清代贵池诗人韩翠美有诗赞曰: “趋谒来瞻帝子灵, 里人何处问前星。 衣冠陵寝岿然在, 老尽松揪草自青”。(《谒衣冠陵有感》) 同时, 又在隐山寺文选台旧址、 衣冠冢旁, 兴建太子庙。 庙为一群建筑, 正面有山门殿, 正大殿, 大殿左侧为玲珑别致的铭德堂, 右侧为宽敞明亮的文选搂。 又有一后殿, 楼上为藏经楼, 整个太子庙有院墙护卫。 周围松竹拥翠, 四季花果飘香。 景气别致、 气势恢宏, 称之为 “祖庙”, 亦称文选楼。 文选楼前有莲花塘、 放生池、 天仙桥、 宝珠墩等, 建成后成为当地重要的祭祀场所。 晚唐罗隐有七律诗曰:“间生元子出萧梁, 作选为书化万邦。 三代已来成冠绝, 六朝余外更无双。 今朝集是群英仰, 昨日谈非众耻降。 辅国安民新试问, 腾王空有阁临江”。 ( 《文选阁》 )
唐永泰元年 (765年), 重设池州府。 建府城于贵池, 同时将秋浦县从石城迁至贵池。 在府城尚未动工之前, 就在郭西四里处的杜坞山上, 新建了更为壮观的昭明太子庙, 又叫郭西行祠。 尊称文孝庙, 统称昭明书院, 俗称 “西庙”。 成为当时池州最高学府, 令人感叹。
昭明书院规模宏大, 有正寝殿三间, 右有文选阁, 另有梁武殿三间, 钟鼓楼、 石牌楼各两幢。 左有回廊穿堂、 山门寮房百余间。 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 古色古香。 为池诸庙之观, 后以“西庙霜枫” 列入贵池十景, 其 “昭明书院” 又列为杏花村十二景之一。 据庙周边的老人回忆,解放初期, 西庙还保留不少建筑, 有大殿, 老王殿, 文选楼等。 其中大殿三大间, 殿内宽敞宏伟, 中间供奉着太子神像, 两侧还有其他诸神,香火长年不断。 清同治年间重修的文选楼古扑典雅、 徽派建筑, 但今均已不存。 只有古井解厄泉蹲在地上和一根高大的石牌坊柱指向苍天似乎要向人们倾诉着什么?
池州人对昭明太子有深厚的感情, 从一件事可以看出。 宋端平二年 (1235年), 知州王伯大, 为纪念昭明太子在秀山编 《文选》, 改秋浦门为秀山门。 此门, 作为县衙城墙的主门, 本应朝南开。 但因昭明庙在城之西, 故朝西开, 以示朝敬。 明代诗人林茂之有七绝诗曰: “秋浦楼过文选楼, 隋梁胜迹在池州。 细看万事皆虚往, 不及昭明姓字留” ( 《文选楼》 )。
四、八月傩祭 “案菩萨”
昭明太子长期得到秋浦人民爱戴, 不仅是因为他学识渊博、 纯孝仁厚。 而且关注百姓生活, 在乡民危难时能伸援手。 所以贵池人一直把昭明太子奉为贵池的保护神。 这方面事迹,虽然正史记载不多、 史料不全。 但池州各地和民间流传的诗文、 传说很多。 如 《梁书》 记载他的作品, 经岁月辗转、 很多已流失, 而 《池州府志》 和民间收集他的诗文故事却很多。
池州三面环水, 历史上却多有旱灾, 田间作物欠收。 天监年间, 石城大旱, 田地龟裂、 禾苗枯死, 赤地千里、 饿蜉遍野。 太子闻讯, 多次上书给皇上, 赶来石城, 开仓放粮, 救济灾民,才使池州百姓度过劫难。 故人施应麟在 《秀山庙》 诗中写道: “太子生平爱池州, 仰瞻庙貌动遐思…四境昭灵灾患息, 三农藉庇雨晹时”。 明代诗人张延瑞在 《谒秀山昭明祠》 诗中也提到: “启拜重重祝圣圣, 赈饥谁料出仪宸。 深仁不负苍生望, 急救今逢脱化身”。
萧统逝世后, 池州百姓因敬昭明之德, 仰昭明之才, 纷纷上书朝廷。 请来了昭明的衣帽,在昭明生活过的秀山, 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太子庙, 是为祖庙。 而后, 又立祠于郡廓之西, 称为西庙。 人们经常进庙烧香、 请神祭祀,后来各村前来请神祭祀的络绎不绝, 祖庙、 西庙供奉的两个太子神像应接不暇。 就将神龛前的香案, 各分为13块神牌, 让各村请回祭奠。 因此, 池州人称这些神牌为 “案菩萨”。 之后, 统称昭明太子神像为案菩萨, 尊称为 “土主”。 唯此,池州乡民仍不尽兴。 从宋代起, 又在昭明太子生日(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 举行盛大的昭明庙会, 称 “城乡盛会”。
每年八月十二日, 由州府最高长官, 率大小官员到西庙迎神。 十五日, 在州府所在地, 举行盛大的傩仪祭祀活动, 相当于现在地方政府举办的文化艺术节。 人们打着神幡, 抬着神轿捧着祭品, 戴着面具, 跳着傩舞。 官员百姓和仪仗队伍, 浩浩荡荡, 长达一两里。 走街串巷、 穿城过府, 鼓乐喧天、 热闹非凡。 十八日, 送神归庙。《池州府志》、《贵池县志》 和清代池州诗人吴应筵的 《池州迎昭明庙会记》 中均有记载。 这种傩仪活动, 因不同于乡人在家族祠堂举办的正月傩活动。 被称为 “八月傩祭案菩萨”。 可见勤劳善良、 朴素虔诚的池州乡民, 对一个曾经为他们做点好事的人, 是那么的敬爱信仰和感恩戴德。
五、分段释义 《金刚经》
《金刚经》 是初期大乘佛教代表性经典, 也是般若佛经的纲要书, 全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401年, 鸠摩罗什译经问世后, 即在社会广泛流传。 经文主要阐述了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一切现象, 性空幻有” 的理论。 博大精深, 奥妙无穷。 但经文虽短, 却佶屈聱牙, 非常难懂, 也影响了传播。
萧统文学才华出众, 而且对佛教有较深的研究。 在石城秀山游读学习、 编修文选的同时,也把佛教典籍当做文学作品来研究。 当年, 梁武帝与达摩祖师的那段著名的对话, 深深打动了他。 他决心对 《金刚经》 全文进行品读, 分章释义、 普及经文。 他把经文分为三十二章 (三十二品), 排列标题、 浓缩精要。 难懂的经文被分成 “四要八点”: 一是如何发成佛之心, 树立正确佛法知见。 他首先想到, 为什么会有金刚经?应有一个因由, 故有 “法会因由、 善现启请、 大乘正宗、 妙行无住、 如理实见、 正信稀有、 无得无说、 依法出生” 之分;二是如何排除发心杂念,在普度众生中不贪执凡尘虚相, 就有 “一相无相、 庄严净土、 无为福胜、 尊重正教、 如何受持、离相寂灭、 持经功德、 能净业障” 之分。 三是成佛之路如何走, 一切善法皆是佛之法, 也有 “究竟无我、 一体同观、 法界通化、 离色离相、 非说所说、 无法可得、 净心行善、 福智无比” 之分。 四是怎样降伏修行妄念,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另有 “化无所化、 法身非相、 无断无灭、 不受不贪、威仪寂静、 一合理相、 知见不生、 应化非真” 之分。 经过他的分类释义, 经文变得容易传诵和理解了。
200多年后, 不知是昭明太子的善法点化了金乔觉, 还是金地藏的佛法应化了昭明太子, 在池州九华开辟了地藏菩萨的道场。 冥冥大千世界难道真有法会因由和妙行无住?
那么, 为什么萧统会给 《金刚经》 分类释义呢? 这受当时社会环境和父皇梁武帝的影响。 梁武帝才识广博, 天资聪颖。 他大力提倡文化, 全力支持佛教, 并把佛教当国教。 文学成就达南朝二百年之盛, 佛教发展在梁代也达到顶峰。 他还把儒、 道、 佛思想相糅合, 创立了 “三教同源说”。梁代开始 “严格戒律、 制断酒肉”。 从此, 中国汉地寺庙实行全面素食, 出家人开始吃斋。
《金刚经》 流传近百年后, 南朝梁代佛寺多达2800余座, 僧尼多至82700余人。 这与梁武帝的大力倡导和昭明太子的释经解义是分不开的。 杜牧在 《江南春》 绝句中早有形象地描:“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六、池州昭明古钓台
爱好文学的萧统, 又性爱山水。 加冠礼后,他以太子之尊, 奉旨出游、 读书编文选。 游读过镇江、 扬州、 临安、 太湖、 乌镇等地, 留下了读书处、 文选阁、 文选楼、 太子庵遗址等美丽传说。但影响最大的, 还是他在自己封邑之地、 江南池州留下的珍贵遗址。 在池州, 光昭明古钓台就有5处之多。 最有名气的是池州秋浦河玉镜潭昭明古钓台, 198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古钓台。
玉镜潭昭明古钓台, 位于秋浦河和大王河的交汇处, 地处在琅山崖,《贵池县志》 载: 郎山麓, 有牯牛石, 其石盘踞肖牛。 山崖陡峭, 苍崖翠墟, 倒景潭中, 千顷一碧。 传说崖下藏洞, 每逢夏夜, 有牛哞哞叫。 昭明太子常来此垂钓。 史载: “月舫垂纶、 莲灯校艺”。 故后人尊称这块牯牛石为昭明古钓台。 清代贵池诗人彭辙书有五律赞曰: “萧梁今已远, 千古仰风流。 犹见高如峙, 常怀帝子游。 琅崖云气净, 浦水月光浮。 为爱空潭曲, 渔人泛小舟”。
池州境内, 还有另几处昭明曾垂钓过的古钓台。 一处是池口镇山昭明钓台。 江边罗刹矶有昭明庙, 因而又称太子矶。《秀山志》 载有明诗人陈宝钥 《贵口钓台》 诗为证, 今已废。 第二处是石台河口昭明钓台。 位于横渡鸿陵河中此处有三块大巨石, 称头埭、 中埭、 三埭, 横亘河中为石堰, 石台由此得名。 河畔又有一块棋坪石, 上有石凳鱼、 杆、 钩、 线状图案。 传窦子明、 萧统来此垂钓过,《石台县志》 有载。 另两处是东至县张溪的香木潭昭明钓台和东至县昭潭昭明钓台,其中昭潭镇也因昭明太子垂钓过,而尊称“昭潭”。
叹曰:
往事越千年,太子成了仙。
遗文今又刻,庙台换了天。
源远秋浦水, 深深贵池情。
文选传古今, 文脉承火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