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66-5660655

欢迎光临池州七星墩文化研究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谭幼平
谭幼平

彰显地域特色旅游文化的青阳腔

发布时间:2014-09-02

作者:谭幼平

池州市青阳腔,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在任池州市文化局长期间申报成功的。这不仅是池州市和青阳县的光荣,也是安徽省的骄傲。在这份荣誉的背后,有多少文化同仁的辛勤和智慧,又有多少难以描述的艰劳和辛酸。事过境迁,却历历在目。本着“存史、育人”的目的,现将青阳腔产生沿革、表演艺术和研究传承,保护发展等二三事记述如下:

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青阳腔,诞生在池州,这是池州人杰地灵、文蕴丰厚的印证。青阳腔从元明清一路走来,经历了五百多年风雨沧桑,走过了“外腔流入、萌发新腔、形成特质、迅速外传、本土湮没、外地光大、重新研究、挖掘整理、申报成功、传承保护”的曲折过程。

元末清初,南戏风靡全国。其中四大声腔中的弋阳腔从江西传入青阳,与当地的目连戏、民歌唱曲等民间艺术相融合,“错用乡语,融合土调”。在广为流传的同时,产生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成为一种富有民间地方特色的唱腔,即青阳腔。这是声腔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很快成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迅速传遍安庆、江西、湖北、四川、湖南等地,影响了目连戏、徽剧、黄梅戏、川剧、赣剧、昆剧、京剧等剧目的发展,被称为“徽池雅调”和“天下时尚”。特别是乾隆年间,吸收过青阳腔营养的徽剧进京,促发了京剧,被戏曲界称之为京剧的“鼻祖”。青阳腔繁荣兴旺五百余年,度过了青阳腔发展史上最辉煌的黄金期。然而,进入晚清以来,这一盛况不再重现。近代以来,青阳腔日渐式微,就连当地人也渐渐淡忘了青阳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也给文化戏曲带来了艺术春天。人们焕发出巨大创造力和生命力。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关注重视、研究挖掘下,青阳腔这一尘封已久的剧种,终于又重新展现和传播在江淮大地上。

一、池州本土为何会出现青阳腔。

千古弥珍的剧种青阳腔为何会产生在安徽青阳?这决不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青阳有着独特明晰的人文环境与区位优势。

青阳历史悠久,西汉元丰二年(前109年)置县,称为陵阳。地处吴头楚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农业手工业商业兴旺。有春秋时的古遗址,唐代的古瓷窑址等。历史上就有“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反映了当地商文化、徽文化的繁荣。特别是佛教名山九华山,就座落在青阳县。史称道家三十六道场之一,又是地藏菩萨莲花佛国之境。据《九华山志》载,明万历年间,山上寺庙多达三百余座。特别是九华山佛事中《目连救母》青阳腔的演出,影响了青阳、贵池、石台等地目连戏的传播。佛教的兴盛、又带动了池州青阳一带的民俗祭祀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的繁衍。南陵、青阳的目连戏,反映了皖南农村民间习俗、宗教信仰。目连戏中的鬼神形象和宗教主题。使乡民趋之如骛,乡民从单纯的祭祀鬼神、扩展到民间祈福、避灾、驱疫等。宗教佛事活动又往往和戏曲相连。戏剧逐渐演变成为佛事活动的中心内容。同时,又带动了民间其他艺术的发展。如民间书画、石雕、竹编、刺绣、剪纸、根雕等艺术。采茶歌、乡间小调等人们喜爱的随唱艺术也广为流行、形成时尚。

由于九华山佛教的中心地位的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唱腔艺术表演团队纷纷来到池州青阳献艺。特别是名噪一时的南戏中代表声腔中的弋阳腔、余姚腔影响过的“太平调”,也流转青阳。在长期的艺术表演融合中,与青阳本地的目连戏、青阳民歌等表演艺术相渗透。故有人称为“艺术的杂交水稻”。当地的民歌、地方戏与外地的弋阳腔、太平调一嫁接,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声腔唱法。按照“学院派”的研究说法,就是“青阳腔俗谣俚曲为青阳腔提供了声乐背景”。也就是说,当时的青阳本地民歌小戏,是市井、嬛童、游女之好的小曲,不登大雅之堂。后来,尽管青阳小调经文人整理后变成了“两头蛮”。仍然只能在当地民间流传。此时,一旦外来的唱腔进入本土。如同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一样,弋阳腔、余姚腔、太平调一旦与青阳本土腔调相融合,就产生了一种“词句杂凑、字眼错乱、幽默谐趣、娱人耳目、世人争睹、举世若狂”的新声腔,即青阳腔。既能在民间流传,又能登大雅之堂,很快风靡安徽四周各地,被称为当时的“徽池雅调”、“南北乐府”、“昆池新调”和“官腔官调”等。

二、青阳腔的特质和艺术价值。

青阳腔自成为一个新兴的剧种之后,就有民间广泛的演唱土壤,展现出旺盛的艺术表演生命力。而剧本却是一剧之本。青阳腔的萌发、演变到兴起,伴随它产生的剧本也是琳琅满目,雅俗共赏。现存百余种剧本。其中《青阳腔剧目汇编》就收集到小曲目170多个。这些剧目都是在万历年间刊刻的《八能奏锦》、《时调青昆》和《词林一枝》等青阳腔剧集的遗存剧目,如荆钗记、拜月记、破窑记、琵琶记、卖水记和一些杂出、喜曲。

唱腔是一个戏曲剧种质的生命,青阳腔也不例外。唱腔大家都熟悉了,青阳腔之所以成为异军突起的新剧种,关键是它创造了腔滚结合这一新的歌唱形式,即滚调。也就是青阳小调在吸收弋、余、太声腔后,产生了一种滚调新唱法。这在戏曲表演史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滚原作衮,为古代帝王将相的礼服。衮又引申为舞曲,起源于大唐群舞。衮即为水流不断之貌。属戏曲,当起于青阳腔。在《辞海》和《新唐书·封伦传》中均有记载。而滚调则以流水板的急促节奏和接近口语般的朗诵歌腔来表演。这种滚调打破了过去戏曲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和长短句格式。将戏曲文学从“曲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的表演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唱腔变化多样、戏曲语言通俗易懂,提高戏曲的通俗性和表现力。在句法上,从南戏的五声系统,变化为增加三、五、七偶句,促成了板式唱腔的形成,在中国戏曲史上是一次革新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在演唱实践中也有特色,青阳腔的演唱,只用锣鼓伴奏、不用管弦。并有一唱众和、独唱和帮唱结合的情景,现场气氛活跃。特别是滚调在演唱中做到滚白和滚唱相间,长于叙事、词情多于声情。在现场表演中,见风挂牌、改调歌之。增添了戏曲的感染力和观众的欣赏力。台上台下时时共鸣。这种唱腔多为平民吟唱、通俗易懂、易唱易学,便于民间流传,对普及戏曲大众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青阳腔不仅震撼到当时的剧坛,而且在中国的戏曲史也占有重要地位。青阳腔的唱腔好学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一般的曲牌音乐调式,以五声音阶的角调式、羽调式为主,少数为五声音阶的宫调式、徵调式、商调式及六声音阶的角调式,同时宫、角、徵调式交替运用,丰富了青阳腔曲牌音乐的表现力和渗透力。

三、文化非遗传承人与青阳腔

曾经风行全国、名噪一时的青阳腔,在渡过漫长的黄金期之后,于晚清开始,渐渐消融。就连青阳腔的发源地,平时也难见到青阳腔的戏踪。甚至文化系统专业人士也不知道青阳腔是为何物。进入二十一世纪,当人类面对濒临灭绝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出拯救保护的同时,青阳腔也幸运的进入了保护行列。2006年5月,青阳腔经申报被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对青阳腔的关注热爱、挖掘整理,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一步步向前推进。

上世纪80年代中叶,青阳县成立了由文化部门牵头的民间文化艺术整理工作机构,负责对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重点收集青阳腔和青阳民歌的资料。

1985年11月,青阳县成立《青阳戏曲志》编纂机构,由文化局饶根恕局长牵头,开始对以青阳腔为重点的青阳戏曲史料收集整理。1992年,“全国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在青阳召开,编辑出版了《青阳腔剧目汇编》(上、下册),出版了青阳腔论文集《古腔新论》。1998年10月,青阳县积极组织创作上演了新编青阳腔小戏《圆月桥》参加了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池州分会场演出,获奖多项。2003年以来,先后建立了青阳腔艺术陈列馆和青阳县青阳腔剧团,扶持青阳腔长垅村农民剧团。2009年以来,在青阳县文化局胡好友局长的支持下,成立了青阳县青阳腔博物馆,使青阳腔艺术在本土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保护。

从90年代到2010年以来,市文化局积极组织市黄梅戏剧团、市文化馆专业人员深入到青阳、湖口等地,挖掘整理排演青阳腔传统剧目,如《拜月》《圆月桥》、《送饭斩娥》等十几个小戏在全市各地演出。演出5000余场次,广为传播了青阳腔。其中李大成、汪菱花、陈琪、杨满生等一批青年演员,为普及青阳腔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阳腔的申报成功与青阳腔的传承人汪正科是分不开的。

汪正科老人,现龄已80多岁了,被国务院命名为青阳腔的两大传承人之一,他是青阳县杜村镇长垅村人。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1996年九华山庙会上。我负责组织一场庙会专场文艺演出,他率领长垅村农民剧团上山演出青阳腔,以助“阴骘大会”的演出。他的专业演出水平让我感觉到他是“业余中的专家”,一招一式的演出,一丝不苟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汪正科祖籍枞阳,是个书香门第。当年,从江北逃荒落户到杜村长垅,以教书授业为生,父辈是他与青阳腔结缘的老师。长垅村地处九华山西侧,是九江、安庆、贵池游人香客上山朝佛的必经之路。他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迷上当地山歌小调。当地农闲时节,村民都演出目连戏,农户家有大事也会请剧团唱上一出。为满足农民的需求,汪氏家族每年从积蓄中拿出一笔费用,供族人学习演出青阳腔。汪正科14岁就拜潘双贵、刘干明等名师,学习青阳腔的各种剧目。经过几十年的磨练,他集编导演于一身,行当角色全会演、吹拉弹唱样样通。他还不惜重金,在乡民手中购买、抢救绝版的《目连戏》青阳腔唱本,为挖掘保护青阳腔做出很大的贡献。他先后组织参与演出500余场,接收了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专题采访,为中央音乐学院录制专题片《青阳腔》,多次受过市、县文化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最近一次见到他,是在青阳县青阳腔博物馆开馆演出仪式上,他又率队来馆演出。80多岁的老人演起戏来还是那样精神矍铄、干练有加。没有他的努力,原汁原味的青阳腔表演恐难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青阳腔的研究保护和发展前景

青阳腔一路走来,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没有市政府的重视和文化厅的支持,没有我市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工作和努力,那是不可能的。

据考,最早对青阳腔给予关注的是旅日我国戏曲家傅芸子先生(1902—1948),他从日本内阁文库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明代青阳腔《词林一枝》、《玉容新簧》等青阳时调和徽池雅调刻本等。并于1942年在《东方学报》上发表了《释滚调》一文,阐述了青阳腔的起源和艺术物征,用史实说话,论证了青阳腔的客观存在,也由此拉开了国内青阳腔的序幕。

上世纪40至50年代,我国曲艺史家、理论家叶德均先生(1911—1956年),在对青阳腔艺术源流和特质做了丰富有效的研究基础上,出版了《戏曲小说丛考》一文,也为后人研究青阳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0年代以来,时任江西赣剧院副院长的流沙先生,旅日戏曲家王古鲁先生,又对青阳腔和滚调做了进一步详细的论证。他们的研究成果,被保存在《宜黄诸腔源流探——清代戏曲研究》和《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两部论著中,对青阳腔的存在和历史渊源作了有力的证明。

70—80年代,南戏专家钱南阳先生,作《戏文概论》。我省黄梅戏专家陆洪非、班友书、王兆乾先生,对黄梅戏和与之有血缘关系的青阳腔,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多体现在班友书的《青阳腔研究论文集》中。

青阳腔从沿袭、演变、融合、创新到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一路风雨沧桑几百年,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与传承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青阳腔,无疑对今天的池州乃至安徽打造与提升文化生态旅游品牌注入了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

(作者:安徽池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