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66-5660655

欢迎光临池州七星墩文化研究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何家荣
何家荣

《昭明文选》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14-09-01

——兼论池州民间的昭明崇拜

作者:何家荣


昭明太子,名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生于公元501年,卒于公元531年。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尝立为太子,未继位而卒,谥昭明,所以世称昭明太子。昭明太子喜爱文学,《梁书·昭明太子传》云“(太子)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当时最著名的文人殷芸、陆倕、王筠、到洽、刘孝绰、徐勉、萧子范、刘勰等均曾与之游处。史书记载,昭明太子著有文集二十卷,已佚,现存的只有后人编辑的《昭明太子集》,文学价值不高。昭明太子之所以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之所以不朽主要是三样东西:一是他搜集整理了当时并不被人们重视的陶渊明的诗文,编成了《陶渊明集》,尤其是那篇不朽的《陶渊明集序》,表明了萧统超越于同代人的敏锐的鉴赏力和开放的文学观;二是他的好学和仁爱;三是他编了《文选》,世称《昭明文选》。此三者,尤其是《昭明文选》,奠定了昭明太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使得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昭明文化。昭明文化的核心或者说实质其实就是《昭明文选》文化;《昭明文选》不朽,昭明文化就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昭明文选》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影响。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了先秦至梁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位作者、七百多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昭明太子因此被人们奉为总集之祖。现依次略述如下:

赋,选录了班固《两都赋》、司马相如《子虚赋》等56首,另左思《三都赋序》1首。

诗,选录了曹植《赠白马王彪》、阮籍《咏怀》等432首。

骚,选录了屈原《离骚》、宋玉《九辩》等17首。

七,选录了枚乘《七发》、曹植《七启》等24首。

诏,选录了汉武帝诏2首。

册,选录了潘元茂《册魏王九锡文》1首。

令,选录了任昉《宣德皇后令》1首。

教,选录了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等2首。

文,选录了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等13首。

表,选录了诸葛亮《出师表》等19首。

上书,选录了李斯《上秦始皇书》等7首。

启,选录了任昉《奉答七夕诗启》等3首。

弹事,选录了任昉《奏弹刘整》等3首。

笺,选录了杨德祖《答临淄侯笺》等9首。

奏记,选录了阮籍《奏记诣蒋公》1首。

书,选录了李陵《答苏武书》、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等24首。

檄,选录了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等5首。

对问,选录宋玉《对楚王问》1首。

设论,选录了东方朔《答客难》等3首。

辞,选录了汉武帝《秋风辞》、陶渊明《归去来辞》2首。

序,选录了卜子夏《毛诗序》等9首。

颂,选录了刘伶《酒德颂》等5首。

赞,选录了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等2首。

符命,选录了司马相如《封禅文》等3首。

史论,选录了班固《汉书·公孙弘传赞》等9首。

史述赞,选录了班固《汉书·述高祖纪赞》等4首。

论,选录了贾谊《过秦论》等14首。

连珠,选录了陆机《演连珠》50首。

箴,选录了张华《女史箴》1首。

铭,选录了班固《封燕然山铭》等5首。

诔,选录了颜延年《陶征士诔》等8首。

哀,选录了潘岳《哀永逝文》等3首。

碑文,选录了蔡邕《郭林宗碑文》等5首。

墓志,选录了任昉《刘先生夫人墓志》1首。

行状,选录了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1首。

吊文,选录了贾谊《吊屈原文》等2首。

祭文,选录了谢惠连《祭古冢文》等3首。

从以上列举的37体751篇作品,可以看出,《文选》选录作品有以下特点:第一,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萧统以前如此大规模的总集是罕见的;第二,所录作品大都是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第三,不选经书、史传、诸子之文;第四所选作品基本都符合萧统在《文选序》中所提出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文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是当时的风气使然,汉魏六朝著书、编集蔚然成风。其次,是萧统的太子地位为他编《文选》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那个时期,许多大政治家都酷爱文学,许多文人都涉足政治,政治和文人的关系,文人和政治的关系十分紧密,“三曹”父子、谢氏家族等等。萧统自己喜爱文学,他的父亲萧衍,弟弟萧纲、萧绎等都喜爱文学。所以,萧统以太子之尊主编《文选》当然就深得父皇欢喜、弟兄拥护,是十分荣耀的事了。第三,是得力于萧统自身的文学修养,所以他才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轰轰烈烈编《文选》了。

可以说,《文选》成书之后,成了历代文人学子的教科书,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黄念容先生在黄侃文集《文选平点(重辑本)》《文选黄氏学叙》中写道:“梁昭明太子集《文选》一编,导源屈宋,远溯班马,搴中叶之词林,酌前修之笔海,秦汉魏晋奇丽之文,略具于是。后进钻研,奉为圭臬。故退之文雄,子美诗圣,其沈浸寝馈,独在《文选》一书……”曹道衡先生在傅刚的《〈昭明文选〉研究》序言中也说,“尤其是在唐代,大诗人李白据说曾三次拟作《文选》中的诗文;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也告诫过他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到了宋代,此风仍不衰,陆游《老学庵笔记》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谚;连理学家朱熹也认为李白诗好就好在始终学《文选》上。”我们可以想象,在唐代,文人学子们读《文选》,大概就像我们今天读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吧。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唐代文学的繁荣,《文选》功不可没。

二、中国民俗学上的特殊意义。

萧统英年早逝,令皇室上下、吏民百姓哀痛不已。梁武帝诏司徒左长史王筠为太子作哀册文。哀册文称:“(太子)外弘庄肃,内含和恺。识洞机深,量苞瀛海;立德不器,至功弗宰,宽绰居心,温恭成性,循时孝友,率由严敬。”“沉吟典礼,优游方册,餍饫膏腴,含咀肴核,括囊流略,包举文气;……吟咏性灵,岂惟薄伎;属词婉约,缘情绮靡。字无点窜,笔不停纸;壮思泉流,清章云委。”(见《梁书·昭明太子传》)

太子去世后,各地百姓深情难舍,怀念太子,纪念太子。在许多地方,这种纪念从此就没有中断,成为了一种传统。从现存的史料和古迹可以看出,人们对昭明太子的纪念,大都与《昭明文选》密切相关。比如,不少地方都建起了“文选楼”、“文选阁”、“读书台”等与文选有关的纪念性建筑。比较有名的就有:

1、江苏扬州仁丰里旌忠巷的“文选楼”。

2、江苏扬州毓贤街阮元家的“文选楼”。

另外,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还曾画过文选楼,有《文选楼草赋图》传世。扬州学者朱自清认为,文选楼就在扬州。他的《说扬州》写道:“扬州游览以水为主,以船为主,已另有文记过,此处从略。城里城外古迹很多,如‘文选楼’、‘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桥’等,却很少人留意;大家常去的只是史可法的‘梅花岭’罢了。”

3、江苏镇江市南山的“昭明太子读书台”。

4、湖北襄樊市襄阳古城的“文选楼”。

5、浙江临安西天目山禅源寺西北昭明峰下的“太子庵”、“文选楼”。

6、浙江乌镇市的“昭明太子读书处”。

7、安徽池州的“文选楼”。

《 嘉靖池州府志》记载,萧统曾邀集任昉、徐勉等人,在池州石城秀山隐山寺考订文籍,编成《文选》。池州人民为纪念他,在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衣冠冢,并将隐山寺扩建,改名“文选楼”。

萧统两岁就被立为太子,31岁就病卒,他以太子身之尊,位之重,离开京城到上述各地读书、编书几乎没有可能性。所以,各地百姓对他纪念,虽是一厢情愿,但可以理解为思之深,爱之切,是出于百姓自发的朴素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民俗的性质。比如,围绕太湖边的一棵红豆相思树,就演绎了一个关于昭明太子爱情故事的凄婉传说。而江苏常熟人则坚决相信,昭明太子曾经在他们那里读书的时候,亲口品尝过他们那里的一种香饼,并亲笔题名为“石梅盘香饼”。再比如,天目山昭明峰下的“太子庵”旁,有座“洗眼井”,相传昭明太子因“埋鹅事件”一度离开京城,隐居天目山读书,由于过度劳累,双目失明,就地用石池水洗眼,竟然复明,于是留下“洗眼井”的传说。

在池州百姓的心目中,当时的池州贵池就是昭明太子的封邑,他经常到此读书、垂钓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池州不仅有昭明庙、文选楼,还有昭明钓台(现已成全国“十大古钓台”之一)。昭明太子不仅在这里钓鱼,而且还喜欢品尝这里的鱼,认为这里“水美鱼肥”,而且据说贵池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到后来,池州百姓更是把对昭明的崇敬,与本地民俗中傩仪祭祀活动联系了起来,将昭明神像奉为傩神祭祀的“土主”,使昭明成了原始土地崇拜的替身。晚唐诗人罗隐在《文选阁》一诗中写道:“秋浦昭明庙,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学识,天下鬼神师。”

有意思的是,池州的民如此,池州的官也如此,只不过他们对昭明的崇敬更理性。池州历史上的官员们曾两次重刻了《昭明文选》:一次由南宋池阳仓使尤袤主持校刻的“池阳郡斋本”《昭明文选》,第二次是元代池州路同知张伯颜捐资重刻的《昭明文选》。清嘉庆年间,胡克家就是依据尤袤刻本,改正其中明显的错误,再参考另几种不同版本写成了《文选考异》十卷,成为校勘较好和最通行的《文选》李善注本。

池州人民就是这样,既以朴素的情感方式,又以深沉的理性方式,纪念着昭明这位博学仁爱的太子,世代相传,衍生出池州历史上独特的昭明文化。

 

 

参考文献:

①     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②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③     韩湖初、陈良运主编《古代文论名篇选读》,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④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⑤     余恕诚、周啸天、丁放《诗情画意的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