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与池州
作者:何家荣
摘要 罗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二十岁开始应进士举,但十试不第,到五十四岁归江东依吴越王钱鏐前,大半生抑郁不得志,“十年索米于京都,六举随波而上下”,奔波劳顿,寄人篱下,穷愁潦倒。后因黄巢之乱,一度隐居池州多年。但这段历史,罗隐归江东前六七年历史,罗隐人生转折时期六七年历史,历来未引起文学史家和文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罗隐 池州 避乱 隐居
罗隐,本名横,字昭谏,浙江新城县(今杭州富阳县)人。生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八三三年),死于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九一0年),享年七十七岁。罗隐二十岁应进士举,十试不第。咸通十一年(八七0年)三十七岁入湖南幕府。次年夏,受任衡阳主簿,很快又乞假归觐。后游历大梁、淮、润等地,皆不得意。光启三年(八八七年)五十四岁归江东,依镇海节度使钱鏐,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掌书记,充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授给事中,迁盐铁发运使。生平事迹见沈崧《罗给事墓志》(《罗氏宗谱》引)、《吴越备史》卷一、《旧五代史》本传及《五代史补》卷一、《唐诗纪事》卷六九、《唐才子传》卷九等。
罗隐大半生,抑郁不得志,归江东前,正如他自己所说:“燎薪就学,掷楯攻文。一则以神气低凡,不足动王侯之瞻视;一则以家门寒贱,不足辱卿相之搜扬。十年索米于京都,六举随波而上下。永言浮世,堪比多岐。”(《投秘监韦尚书启》)正因此故,这位晚唐才子才一度结缘于池州。
据刘开扬《罗隐评传》记载,《唐诗纪事》卷六九记罗隐“隐池之梅根浦,自号江东生。……广明中,池守窦潏营墅居之。”《十国春秋》合为一事,称“初寓池州,刺史窦YU(聿)营墅居之。”
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隋唐五代部分”“罗隐”篇中注明:“广明、中和间避乱归隐池州梅根浦,自号‘江东生’。”
《嘉靖池州府志》卷五十三(列传十六·流寓)则写道:“罗隐……父则,乾符间为池州铁官,遂家梅根浦上。”
王向峰认为:“如果把罗隐的诗人生平分成两个阶段,在他东归钱塘之前,他是激愤的、不平的、讥讽的、批判的;而东归在钱塘任职之后,则是忧愤已随安定去,所吟多是颂德诗了。”①罗隐隐居池州,恰恰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处于转折时期。所以,对罗隐这一时期进行研究,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限于资料的匮乏,本文只能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罗隐有关池州的诗作到底有多少
1、清编《全唐诗》中收录的罗隐诗作中,出现“池阳”、“池州”、“九华山”、“贵池”字样的有以下11首:
广陵春日忆池阳有寄(卷656)
烟水濛濛接板桥,数年经历驻征桡。醉凭危槛波千顷,愁倚长亭柳万条。别后故人冠獬豸,病来知己赏鹪鹩。清流夹宅千家住,会待闲乘一信潮。
别池阳所居(卷656)
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已悲世乱身须去,肯愧途危迹屡迁。却是九华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边。
九华山费征君所居(卷657)
草堂何处试徘徊,见说遗踪向此开。蟾桂自归三径后,鹤书曾降九天来。白云事迹依前在,青琐光阴竟不回。尽夕为君思曩日,野泉呜咽路莓苔。
送进士臧濆下第后归池州(卷658)
赋成无处换黄金,却向春风动越吟。天子爱才虽仄席,诸生多病又沾襟。柳攀灞岸狂遮袂,水忆池阳渌满心。珍重彩衣归正好,莫将闲事系升沈。
初秋寄友人(卷659)
九华曾屏迹,罹乱与心违。是处堪终老,新秋又未归。病中芳草歇,愁里白云飞。樵侣兼同志,音书近亦稀。
送人归湘中兼寄旧知(卷660)
青溪烟雨九华山,乱后应同梦寐间。万里分飞休掩袂,两旬相见且开颜。君依宰相貂蝉贵,我恋王门鬓发斑。为谢伏波筵上客,几时金印拟西还。
送姚安之赴任秋浦(卷662)
官罢春坊地象雷,片帆高指贵池开。五侯水暖鱼鳞去,九子山晴雁叙来。江夏黄童徒逞辩,广都庞令恐非才。到头称意须年少,赢得时光向酒杯。
寄池州郑员外(卷662)
兽绕朱轮酒满船,郡城萧洒贵池边。衣同莱子曾分笔,扇似袁宏别有天。九点好山楼上客,两行高柳雨中烟。陵阳百姓将何福,社舞村歌又一年。
忆九华(卷663)
九华巉崒荫柴扉,长忆前时此息机。黄菊倚风村酒熟,绿蒲低雨钓鱼归。干戈已是三年别,尘土那堪万事违。回首佳期恨多少,夜阑霜露又沾衣。
贵池晓望(卷663)
稂莠参天剪未平,且乘孤棹且行行。计疏狡兔无三窟,羁甚宾鸿欲一生。合眼亦知非本意,伤心其奈是多情。前溪好泊谁为主,昨夜沙禽占月明。
途中送人东游有寄(卷665)
离骖莫惜暂逡巡,君向池阳我入秦。岁月易抛非曩日,酒杯难得是同人。路经隋苑桥灯夜,江转台城岸草春。此处故交谁见问,为言霜鬓压风尘。
另卷871收录了顾云与罗隐互谑句
青蝇被扇扇离席,(顾云) 白泽遭钉钉在门。(罗隐)
2、《嘉靖池州府志》也收录了罗隐《别池阳所居》、《春日忆池阳有寄》、《贵池晓望》、《忆九华》、《九华山费征君所居》五首诗作,并提到:“又《寄友人》诗亦曰:‘九华曾屏迹,惧乱与心违’。又《寄旧知》诗曰:‘清溪烟雨九华山,乱后应同梦寐间’。又与池人顾云、臧濆辈酬和甚夥,则其不忘情于池可见矣。”此外,还收录了《全唐诗》中没有收录的5首和1个散句:
下山过梅根
岸叶经秋坠晚枝,袅烟凌鬓促征期。家从泽国谁能问?路在侯门自不知。但恐老侵多病日,每忧忙过少年时。可怜江上人堪笑,独倚残阳弄钓丝。
秋浦
晴川倚落晖,极目思依依。野色寒来浅,人家乱后稀。久贫身不达,多病意长违。还有渔舟在,时时梦里归。
文 选 台
间生元子出萧梁,作选为书化万邦。三代以来成冠绝,六朝馀外更无双。今朝集是群英仰,昨日谈非众耻降。辅国安民新试问,滕王空有阁临江。
文 孝 庙
秋浦昭明庙,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学识,天下鬼神师。
金 鸡 石
青山隐隐望长溪,独墩无伴只孤棲。草堂不见娄罗汉,金鸡不向五更啼。
句
曹韩沙嘴团,铜陵出状元。
雍文华校辑《罗隐集》(中华书局,1983年)依据池州府志,也收录了上述诗和句,只是将其中《文选台》诗题改成了《文选阁》。
3、清光绪《贵池县志》还有1首《游石门》:“道转羊肠过石门,白云浮动小溪浑。青山并耸东西寺,黄叶孤飞远近村。洗药人分秋水净,施茶僧就夕阳暄。何须载酒枌榆社,明月清风当一樽。”
4、除上述17首诗作、两个散句,笔者在翻阅《全唐诗》时,认为还有7首,也应归入有关池州的诗作。
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二首
双鱼迢递到江滨,伤感南陵旧主人。万里朝台劳寄梦,十年侯国阻趋尘。寻知乱后尝辞禄,共喜闲来得养神。时见齐山敬亭客,不堪戎马战征频。
曾逐旌旗过板桥,世途多难竟蓬飘。步兵校尉辞公府,车骑将军忆本朝。醉里旧游还历历,病中衰鬓奈萧萧。遗簪堕履应留念,门客如今只下僚。
金陵寄窦尚书
二年岐路有西东,长忆优游楚驿中。虎帐谈高无客继, 马卿官傲少人同。世危肯使依刘表,山好犹能忆谢公。此去此恩言不得,谩将闲泪对春风。
登宛陵条风楼寄窦常侍
乱罹时节懒登临,试借条风半日吟。只有远山含暖律,不知高阁动归心。溪喧晚棹千声浪,云护寒郊数丈阴。自笑疏慵似麋鹿,也教台上费黄金。
寄前宣州窦常侍
往年西谒谢玄晖,樽酒留欢醉始归。曲槛柳浓莺未老,小园花暖蝶初飞。喷香瑞兽金三尺,舞雪佳人玉一围。今日乱罹寻不得,满蓑风雨钓鱼矶。
据郁贤皓著《唐刺史考全编》,这个窦尚书、窦常侍就是曾任池州刺史,并为罗隐“营墅”的窦潏。据《全唐文》卷868沈颜《宣州重建小厅记》:“及兵部裴庆(虔)除去任,窦常侍聿自池牧来临。莅事未几,遽为秦彦所据。”可见,窦潏当时主要在池州任职,在宣州任职时间很短暂。唐人诗歌中对于池州、宣州、宣城、南陵等地,界线不是非常明晰的。孟浩然《夜泊宣城界》(一题作旅行欲泊宣州界)可以为证。“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湖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去去怀前浦,茫茫泛夕流。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火识梅根冶,烟迷杨叶洲。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其中就依次出现了宣城、宣州、南陵、罗刹、敬亭、梅根等字样。
广陵秋日酬进士臧濆见寄
驿西斜日满窗前,独凭秋栏思渺绵。数尺断蓬惭故国,一轮清镜泣流年。已知世事真徒尔,纵有心期亦偶然。空愧荀家好兄弟,雁来鱼去是因缘。
送顾云下第
行行杯酒莫辞频,怨叹劳歌两未伸。汉帝后宫犹识字,楚王前殿更无人。年深旅舍衣裳敝,潮打村田活计贫。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
上两首诗,虽没有出现池州字样,但是写给池州人的。
二、罗隐隐居池州的时间到底有多长
据罗隐自己在《别池阳所居》一诗中表述:“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罗隐隐居池州的时间是六到七年。“黄尘”指黄巢起义,“黄尘初起”,即黄巢起义不久。黄巢发动起义的时间是公元875年,那么罗隐应该在此后不久就来了池州。
但窦潏是乾符末至中和二年(882)间任池州刺史的,窦潏的前任是郑蕘,郑蕘任池州刺史的时间是乾符三年至乾符五年(876—878)年。罗隐与郑蕘的关系就很好,而且有诗送给他,即前引《寄池州郑员外》。从诗中可以看出,罗隐不仅与那位郑刺史关系很好,而且对池州的地情很熟,可见他先前已到过池州,但写这首诗的时候,他不在池州。这时候,虽然黄巢起义已经爆发了,但罗隐显然还没有归隐池州。
我们假设罗隐初次到池州的时间是877年(郑蕘任期内,写《寄池州郑员外》的前一年——据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寄池州郑员外》一诗作于878年。)三年后,即880年,他写了一首《忆九华》,所以有“干戈已是三年别”。这一年,黄巢率军打入了长安,不问政事,专事游乐的唐僖宗仓皇逃离长安,流入成都。就到了这时候,他仍然还是带上宫中耍猴人伴逃。这对罗隐的科举梦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曾满怀不平写过一首《感弄猴人朱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大约就这前后,罗隐来池州隐居了,一直到887年才离开,依附了吴越王钱鏐,前后正好是六七年时间。
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这样推算,与《别池阳所居》诗中“黄尘初起”就不合了。《全唐文》卷829窦潏《池州重建大厅壁记》:“甿巢虐池之二年,潏自平原郡得此郡……”云云,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即罗隐诗中的“黄尘初起”大约不是指黄巢发动起义之初,而是指黄巢进犯池州之初。
三、罗隐为何要归隐池州
1、《嘉靖池州府志》说:“罗隐……父则,乾符间为池州铁官,遂家梅根浦上。”恐不可信,因无别的史料可供左证。
2、《唐诗纪事》、《十国春秋》隐池州,寓池州,“池守窦潏营墅居之”云云,又稍嫌笼统,没有说明因由。
3、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广明、中和间避乱归隐池州梅根浦,自号‘江东生’。”“避乱归隐”一说较为允当。
4、天下骚乱,无处安身,罗隐选择池州作为避乱归隐之所,可能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依赖池守窦潏的庇护,他在这里可以安身。二是唐代中后期,池州文风很盛,文人很多,罗隐前后,许多诗人都到过池州,他在这里不觉寂寞。正如《嘉靖池州府志》所说,他“与池人顾云、臧濆辈酬和甚夥,则其不忘情于池可见矣。”此外,罗隐与杜荀鹤关系也很密切。杜是当时池州石埭人。相传,罗隐曾骑驴访杜荀鹤,在杜荀鹤牧鸭的牧鸭湖前的山岭上与杜相遇,畅叙一番后骑驴返回,后来人们就把那个山岭叫做回驴岭。罗隐回钱塘后,杜荀鹤还访问过罗隐,有《钱塘别罗隐》诗为证,“故国看看远,前程计在谁。五更听角后,一叶渡江时。吾道天宁丧,人情日可疑。西陵向西望,双泪为君垂。”杜荀鹤曾隐居九华山读书,罗隐也曾“屏迹”九华山,而且都很仰慕略早于他们的九华先贤——隐士费冠卿(别号征君)。罗隐写过《九华山费征君所居》(见前引),杜荀鹤写过《经九华费征君墓》:“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当时若征起,未必得身还。”
据清编《全唐诗》、雍文华校辑《罗隐集》、《嘉靖池州府志》和清光绪《贵池县志》,我们初步确认,罗隐有关于池州的诗作计有24首和2个散句。诗作写到了九华山、文选台、文孝庙、金鸡石、池州、池阳、秋浦、贵池、梅根,但真正作于池州的诗并不多,大多是写他不在池州期间对池州人物和景物的追忆。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罗隐到过池州很多地方,对池州山川、历史、人物、故事很熟悉,这印证了他在池州留连的时间颇长;二是罗隐对池州怀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给予他物质保障的刺史窦潏和给予他精神慰藉的九华山,他更是念念不忘。有关于池州的24首诗之中,写给窦潏的就有5首,其中写到“双鱼迢递到江滨,伤感南陵旧主人”、“ 醉里旧游还历历,病中衰鬓奈萧萧”(《 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二首》)、“此去此恩言不得,谩将闲泪对春风” (《金陵寄窦尚书》),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写九华山的也很多,除上引《寄池州郑员外》、《忆九华》之外,还有《别池阳所居》(却是九华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边)、《初秋寄友人》(九华曾屏迹,罹乱与心违)、《送人归湘中兼寄旧知》(青溪烟雨九华山,乱后应同梦寐间)、《送姚安之赴任秋浦》(五侯水暖鱼鳞去,九子山晴雁叙来),可谓魂牵梦绕,别情依依。
注释:
① 王向峰《罗隐诗的文本外解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11月,第33卷第6期。
②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