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吴先耀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自全市宣传战线的朋友们,大家好!
根据会议的安排,让我就全市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与大家作一个交流,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激动。我要汇报的题目是,《浅谈我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主要讲五个问题:
什么是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物质文物遗产的概念,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但我认为,核心的一点是人类各时代生产、生活所留下的文化遗存。它具有如下几个特质:
一是与人类的活动有关,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人类社会、精神与物质生活,相反如果与人类活动无关,是自然界自然形成的东西,就不能称其为文化遗产。比如古生物化石,还有恐龙蛋,不管年代多么久远,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为文化遗产。再比如九华山的凤凰松,尽管有几百年的树龄,但由于是自然生长而成的,也只能古树名木,不属于文化遗产。
二是它具有不可再生性,由于时间不可逆转,作为历史长河中一串串珍珠的物质文化遗产,因而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如同生命不可重头再来一样,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能再生。正因为如此,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时光的推移而越来越少,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是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由于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因而不可避免地附带着某个时代的特征。比如同样一把瓷壶,唐代的比较丰满,矮胖一些;宋代的就比较修长,细长的居多,这与唐朝崇尚以胖为美、宋朝崇尚以瘦为美有关;再比如我市的许多古民居,明代雕刻多简约,抽象一些,一般不进行彩绘,而清代的雕刻繁复具象,有的甚至有几层的雕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是因为明代为汉人掌权,中国画以写意、简约为上品,简约的美为时代的趋势。而清代为满人统治,游牧民族的衣着喜欢艳丽,图案丰富,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反映到建筑上,雕刻也繁杂,并施以彩绘。
四是具有地域性的特征。由于任何的物质文化遗产都产生于某个特定的区域,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当地的烙印。如同样的庙宇,武台山的多为宫殿式,而我们九华山为民居式的,由于地藏王以普渡众生为愿,僧俗生活在一块,它的建筑必然受当地的建筑风格影响。再比如历史上北方多出帝王将相,墓葬不仅型制较大,且出土器物多且大,象司母戊大方鼎重达1750斤,而南方古墓葬一般型制较小,器物少些小些。另外同样的瓷器,象在陕西,出土的多为邢州窑、耀州窑的器物,而在我市,景德镇窑的、繁昌窑的、吉州窑的、长沙窑的较常见,这与地域文化关系很大。还有石狮子,北方的比较高大威猛,南方的比较精巧温顺。
五它具有一定的价值。就是我们经常称作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判断一个文化遗产珍贵不珍贵,也主要从这个三个价值上入手。比如在贵池发现的秦半两钱范,对于研究秦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统一货币),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九华山化城寺所藏唐地藏利生宝印,对于研究九华佛教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堪称无价之宝。还有青阳出土的元青花供瓶,现元代青花存世的完整器仅有一百件左右,当然它的价值就不言而喻,前些年大英博物馆拍卖一件元青花2。5亿,也就不足为奇,因为物以稀为贵嘛!再说东至关子钞版,为什么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关键在于它是我国目前唯一发现的钞版,而目前尚没有发现南宋的纸币,那么它的历史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在钱币文化史上有独到的地位,自然就是很珍贵的一件文物了。
文化遗产的分类,过去多指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为人们所忽视,但近些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它们的区别顾名思义,主要在于文化传承的载体不同,一个为物化载体,一个以口传身教的形式进行传承。这当然是相对的划分,其实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的,虽然它们的文化载体不同,但反映的文化元素仍然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因此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一定是相互融合,互为表里。象池州傩戏,一定有演出的祠堂,有祭祀的神水、社树,还有傩戏面具,它们就是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通过对物质载体的精神价值、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无形文化的挖掘,大大丰富了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内涵,提升文物的固有价值。
物质文化遗产过去分为四个大类,即地面文物,地下文物,流散文物,馆藏文物,现在一般分为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二类。而不可移动文物又可分为六个小类,即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其它。可移动文物按质地分,可分为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漆木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分六大类,一是口头传统,包括传统文化载体的语言,如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二是传统表演艺术,如贵池傩戏、青阳腔、目连戏,如贵池傩戏、青阳腔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如舞龙灯、划龙舟在我市就比较流行;四是有关的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如七夕。五是传统的手工艺,如西山焦枣的制作工艺便属这个范畴;六是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市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与保护现状
我市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应当说还是十分丰富的,一是古遗址,这里面有洞穴址,如东至华龙洞,发现了距今二十万年的化石;部落址,如七星墩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遗址;城址,如在原池州师范后墙至今保存有古城墙遗址,在市二院旁有护城河遗址;去年在长江路改造工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古城墙砖,有些还有铭文,清楚地记载着“明正德十二年池州知府何绍正”,对于研究池州古城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古窑址,如在百牙山发现了五代至北宋的古窑址,发现了许多黑釉四系罐。窖藏址,如在1972年在里山徽家冲发现了一青铜窖藏,发现了青铜斧、青铜铲、镰等,要知道在战国时青铜是相当昂贵的,一般只用作礼器,如鼎、鬲;还有兵器,如剑、戈、刀等,而且经光谱定性分析,为铜石合金(锭铜),具有很高的制铜工艺,这些器物均被省博物馆珍藏。矿冶遗址,如有贵池发现了铜山采冶遗址;驿站古道遗址,如在棠溪至七井山途中有古徽道与驿站;古战场,在石台的榉根关,过去一般认为是清曾国藩部与太平天国石达开部交战所在,最近我在贵池牛头山镇长林村《郑氏宗谱》中无意中发现,早在唐代末年乾化年间,当地一个叫郑传的人与其子延晖就在榉根岭迎击过黄巢旧部与土匪,被皇上封为大司徒官职;祭祀遗址,如在刘街傩戏中祭祀的社树、碓臼等;寺庙遗址,在九华山较多,池州城西的西庙也属于此。
二是古墓葬,我市虽没有帝王寝陵,但名人贵族墓不少,如滕子京墓、黄观墓、周馥墓、汪珊墓,最近我们在文物普查中,在齐山发现了唐末池州判官刘孟昭墓,是有确切年代的较早的名人墓。另外还有大量的普通的家族墓。
三类是古建筑,这类文化遗产在我市最为丰富,如古寺,有百岁宫、化城寺、月身殿;有祠堂,如青阳有李氏宗祠,东至的金氏宗祠,贵池的杜氏宗祠、章氏宗祠;学堂书院,如青阳的太平山房;儒学遗址,如大成门;牌坊影壁,如青阳的陈良台石坊、九华山的柯乔门坊;楼台亭阁、如青阳的文昌阁、静波亭;桥涵码头,如兴济桥、通济桥等;池塘井泉,如杏花井古井、大成井、包公井、解厄泉等;古戏台,如石台的崇德堂戏台,还有其它的建筑,如昭明钓台。
四是石刻,这里又分摩崖石刻与碑刻,摩崖石刻在我市不少,如齐山摩崖石刻、万罗山摩崖石刻、九华山刘冲摩崖石刻、东至玉峰山“寿”字摩崖石刻、石台的鱼龙洞石刻等;碑刻也有不少,如九华山金地藏碑刻像、王阳明碑刻像等。
五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这里面包括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如位于东至县中共贵东县委旧址,还有名人故居,如东至县许世英故居;另外烈士墓,如池州烈士陵园的凌霄烈士墓。工业遗址,如我们最近文物普查中将位于江口办事处的馒头山煤矿铁路遗址作了登记。
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从各个角度展示了我市的文明,反映出我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为厚重池州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再谈谈我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尽管我市文化遗产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旧城改造,使得古城的风貌日渐消失,许多古街道、古建筑不复存在;
随着工业化进程,交通、厂矿的建设,在发展经济、加快崛起的大潮下,文化遗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成为绝对的弱者,沦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如随着铜九铁路、沿江高速等工程建设,不少的古墓葬、古建筑受到破坏。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农业文明面临全新的挑战,不少古村落风采不再。如九十年代我们去青阳的谢家村,那时古村落古色古香,许多古民居布局合理,古道宁静,古树掩映,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怪不得有“风流谢家村”之说。但去年我陪省文物局领导再次去,这里已是面目全非,很难找到往日的模样。
随着文物的经济价值被人们认识,文化遗产的破坏加剧。许多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许多古建筑被无情拆除。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传承。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问题十分突出。这是因为现代年轻人大多热衷于现代文化,如网络文化、流行时尚,对古老文化缺乏认识,不感兴趣;二是受生活所迫,大多外出打工,而从事传统文化往往不能带来明显的效益。如贵池傩戏就面临这个问题,过去往往在正月初七、十五演出,但现在往往改在初三、四演,重要一个原因许多年轻人过完年就要外出打工,而家里只剩下老弱病残,无法演出。
我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这次普查的范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二00七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对我市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它等六大类。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
这次普查,以县为基本单位,由市统一汇总上报。包括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两种档案。登录的内容是,每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名称、位置、地理坐标、年代、类别、数量和文物的特征等基本情况;文物本体的保存情况和损毁原因;文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现状以及文物的所有权属和使用管理情况等信息资料,调查中应同时测绘文物位置图平面图、立面图、摄制文物照片、采集文物标本以及相关资料。对于已消失的文物,还要填写消失文物登记表。
这次普查要求很高,要采取“拉网式”进行,“地毯式”开展工作,要涉足实地,避免走过场,不要留死角和盲区,确保普查野外到达率与调查的区域覆盖率,运用田野调查与数据资料整理同步推进的方法,调查摸清每一处遗存。目前野外普查已进入尾声,已登记文物点647处,其中新发现345处,完成率85%。
这次文物普查的几个特点
1、由于新科技手段、现代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规范性、准确性大大增强。
这次普查,除了使用传统的田野调查外,同时运用了信息网络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这次普查的时效性和相关标本、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例如,过去我们描述百牙塔,往往说座落于城内的百牙山东侧,处清溪河西约五十米,比较含糊,由于城市、河流等范围不断变迁,势必难以准确定位,现在我们有了gps定位系统,它的经纬度、海拔高度很快便出来了。加上这次文物的认定、分类、定名、年代、计量都有了全国统一标准,并制订了统一的文物信息采集规范、数据汇总规范、名录编制规范、电子数据处理规范、普查报告编制规范、建档备案工作规范,使得这次普查的标准性、规范性大大提高,普查的成果能得到及时转化。
2、年代的要求有了放宽。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的保护方向发展。
过去我们一提到文物,时间上往往界定在1911年以前,近现代文物界定在1949年前,对建国后的往往不作考虑。这次特别强调近现代重要史迹的普查,其中强调了当代的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文化教育建筑,水利设施,医疗卫生建筑,交通设施,还有中华老字号等。其实对文物年代要求也不是绝对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保中,1958年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赫然在目。我省五十年代建成的省博物馆,也于近年公布为省保单位。只不过过去只注重它的革命性而忽视其它方面。对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我想这次普查放宽范围,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使得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急剧变化,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实物遗存消失速度大大加快,如不及时加以挖掘保护,我们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彻底忘却昨天的这个历史。对于这类文物怎么界定,我想还要回到文物的三个价值入手,看看它有没有时代特征,并在一定区域内是否具有典型性,在某个领域内是否具有代表性,形式风格、结构形制怎样。大家一定要看到,在一定区域,在某个领域,因为在不同区域,标准是不一样的,在北京的名人,与在池州的名人标准肯定是不一样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在北京省部级干部只能算官,在池州市县处级就算官了。
3、从既重视文物本身的要素,到兼顾文物周围环境要素。
文物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产生发展都与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代建筑与城镇村落规划设计都极讲究地理风水。这次普查很强调周围的环境信息,是有道理的。如果不理解九华山的寺庙建筑布局,是以九华盆地为腹,五溪为足,天台为头,你就很难对九华山古建筑有深层次的理解。如果不对祗园寺的周围环境有了解,你也难理解它为什么不尊从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如果不对肉身宝殿周围环境考察,你也难理解它的建筑之妙。还有石台、青阳、东至、贵池不少古村落,自然环境,水口,村落布局都极为讲究,象棠溪的石门高,四面环山,两块天然巨石恰似一石门通村内,让人顿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叹。还有石台大山村,两山环抱,将军岩把持村口。这些信息,大大丰富了文物的内涵,也为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原始资料。
4、从注重静态文物,到兼顾“活态文物”、“动态文物”发展。
文物并不意味着死气沉沉或静止不变的,它完全可能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和充满生活气息的。许多的文物仍然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不断吸纳着更多的新鲜元素,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如第六批国保中,大运河就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古代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至今在航运、水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石台的古徽道,它是过去池州通向徽州的一条要道,至今还是当地村民的一条道路,它已被列入省保,并准备申报国保,其实在贵池的棠溪至石台的七井,在东至葛公也有古徽道。还有我们的井,如池州市区的古舜井、包公井,过去在用,现在仍在用,它也是活态的、有生命的文物。
5、从重视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到兼顾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物发展。
民间文物过去一般不受重视,认为它是普通的,一般的,大众的,没什么价值,但这种看法现在有了改变,因为正是养育一代一代民众生活的文化,反映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记录了他们最平凡的喜怒哀乐,具有广泛的认同感、亲和力和凝聚力,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这就不难理解安徽为什么要出台《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从立法的角度保护皖南古民居。同时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池州傩戏、青阳腔被列入国务院《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有不少民间文物,如民间工艺作坊,民间戏台、民间祠堂等都列入这次普查的一个重点。象石台高路亭,过去盛产酒曲,对古作坊遗迹,就是我们普查重点对象。
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意义重大。我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论述中,明确地把传统文化建设纳入其中,并成为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之所以称中国,就是我们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一直代代传承,形成了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文化是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文化的第一项大法,2004年加入了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遗产高度重视,曾出台《关于加强我市文物工作的决定》,目前又正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一批文化保护工程纷纷动工,如府儒学复建、孝肃街的复建、秀山门、毓秀门、杏花村的复建,对于提升我市文化品味、展示我市的形象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实现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历史文化指标。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什么是统筹兼顾,我想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其中内容。科学发展观最终目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指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应包括历史与现实的和谐,人们内在的精神的和谐,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文化遗产是我们建设家园的重要的精神财富。
历史从来不是虚无的,是由大量的文化遗产作为支撑;文化也从来不是瓢渺的,文化遗产就是它的载体。我们的祖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他们建设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聪明才智、精神历程,是我们振奋精神、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活的教材,是我们用之不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实现加快崛起、富民强市的宝贵的资源。
文化遗产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环保的、良性的资源,如果用得好,对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生活起到良好的发展作用。举例说,北京故宫、长城对于北京的贡献除了隐形的,对经济的发展也不可低估。云南的丽江如果不是历史名城,很难想象它会是什么样子。再说我们的九华山对池州旅游业拉动居功至伟,但人家来九华山看什么,如果不是佛教文化,如果没有那么佛教古建筑、血经、大藏经,九华山也会失去它的魄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旅游怎么兴市,如果没有文化遗产作支撑,那是很难办到,人们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保护好我市文化遗产,并将其好好规划与利用,旅游的发展才有潜力。
五、最后谈谈我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是公布了一批历史名城与保护单位。1996年池州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11个),东流老街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目前池州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县区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公布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保护单位32处,市级5处,县级99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个,池州傩戏,青阳腔;目前九华山化城寺、百岁宫、祗园寺、石台的古微道等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二是开展二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对于摸清文化遗产的现状、从而进行有效保护提供了基础。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慧眼的工作,我们看中央电视台的《国宝档案》,发现许多国宝发现都很有趣,也有偶然性,正印证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象东至的关子钞版,就是当地的地方志人员在废品收购站发现铅版上有文字,后拿回来研究,发现是关子印版。
三是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实了保护措施。如每个保护单位均落实保护人,建立了保护档案,落实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明确在保护范围内不得从事任何的生产建设,建设控制地带对周围的建筑有明确的要求。如当年市法院大院施工过程中,我们就对其高度、色彩提出了控制,以突显百牙塔的古朴风貌。
四是对三十余处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维修。全市近年共投入六百余万元对清溪塔、百牙塔、太平山房、齐山摩崖石刻、陶公祠、崇德堂戏台、刘冲石刻、杜氏宗祠等进行维修。
五是在坚持以国家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动用力量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典型的例子是秀山门博物馆,就是东方房地产公司罗强虎经理创建的,成这我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同志们,历史是昨日的今天,今天是明天的历史,文明的薪火需要代代相传。只有尊重历史的民族才是可亲的民族,只有创造历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让我们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珍惜过去,把握现在,共创美好未来。
以上是我对文化遗产的粗浅的认识,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加上准备时间仓促,一定有不少错误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二00九年九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