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66-5660655

欢迎光临池州七星墩文化研究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纪良发
纪良发

七星墩文化是中国古文化一块瑰宝

发布时间:2014-09-11

安徽池州首个以民间学术团体名义召开古文化遗址研讨会

890fb288f2244800a56b7e5fa20dd2e5.jpg

  4月20日,正值谷雨,在这个带有强烈的农耕文明符号的日子里,北京、上海、合肥等地专家、学者与安徽池州本地专家、学者欢聚在一起, 参加安徽池州七星墩文化研究会举办的首届池州七星墩文化研讨会,共同研讨池州七星墩文化,探讨池州先民早期的文明。

门前六峰山六峰当笔,

屋后七星墩七星作砚。

笔带春山雨点点成画,

墨聚平天池星星映月。


  七星墩,坐落在雄壮的六峰山下,紧靠美丽的平天湖畔,位于安徽贵池区马衙街道白沙村,系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池州“七星墩”遗址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天上北斗星,地下七星墩”之美誉,在当地有“七井相连”,“七墩上,七墩下,金牛拖金耙”等美丽的传说。

从1985年文物普查时,先后从地表采集到磨制石器,陶器,如斧、铲、凿、镞、锛、鼎、鬲、罐等各种纹饰陶片,印章等文物,此台地遗址,在国内十分罕见,引起不少学者,考古和文化爱好者前来研究,探讨和观光。

  2009年度池州市文物局又对“七星墩”遗址从新进行了全面普查,对“七星墩”的面积进行了核实,孙家墩(占地3600平方米)、叶家墩(3400平方米)、潘家墩(2800平方米)、汪家墩(2200平方米)、王家墩(7200平方米)、虎形墩(2500平方米)和月形墩(700平方米)组成,占地面积22400平方米。

  七星墩古文化遗址为新石器晚期,贵池祖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与生息繁衍区域,七星墩古文化精髓表现,人为构建天上北斗星捧月意境为人居所环境,地呈七星墩之势。

  专家学者认为:研讨安徽池州七星墩文化本身就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应记入池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史册。第一这是池州历史上首次为某一个特定的遗址专门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第二这是池州首个以民间学术团体名义召开遗址研讨会。大家知道,对于古文化遗址的研究,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乃至我们安徽的凌家滩文化,薛家岗文化研究,召开学术研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多半是官方名义,如文物局、考古所等,但以民间名义召开,这在池州是首次,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第三这是池州首次较系统研究古文化遗址学术会。

  据专家学者介绍:七星墩文化是池州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代表.因为它是迄今我们在池州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早期人类文明遗存,总面积有二万多平米,七个土墩清晰可见,除了当地居民在表存进行农业生产外,没有大的破坏,这对于我们研究先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原始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池州同时期古文化遗址的范本.所以我们于2011年将此申报为省级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也说明了它在古遗址中的地位,同时我们在新建的博物馆第一个展厅,也准备以七星墩为代表,通过模型、遗物进行集中展示。七星墩遗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先民早期文明提供诸多信息,一从它的遗物看,有石器,如斧、铲、锛、刀、凿等,这些可以看出它的早期生产活动,说明早期农耕文化特点,所谓的刀耕火种;从镞、网坠等,可以看出它的渔猎活动,说明它不是单纯的农耕,是亦耕亦猎的生活方式,猎的目的还有一个自卫意图,从鼎、鬲、罐这些陶器,我们发现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就说明已发明了火,开始使用炊煮.从方格纹、绳纹等,发现他们已有审美的意识。二是从七个台地的规模看,它们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氏族社会的雏形.因为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单独生活非常困难,必须群居方式,也就是氏族,这是早期人类社会的基本形式。三是从七个台地的布局看,早期人类对于星象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早期人类无法计算时间,只有通过星象、日、月的观察,来推算时间、节气,以至于对于这些自然现象的崇拜,必然在他们的生产生活物件上有所反映,如太阳纹、月亮纹的出现,很正常,七星墩依天象、形地意,也是七星墩文化一个重要价值。第三我对七星墩文化的不同认识。一是七个土墩应是自然形成,似乎不是人工夯筑而成。其理由是新石器中晚期人类遗址多为台地,早期为洞穴。为什么选择台地,而不选择高山或平地?这是当时人类生存条件决定的,一是安全的需要,因为不高的台地,既有利于防洪水,同时视野较开阔,防止猛兽的袭击,又有利于自我防备;二是生活的需要,台地不高,有利于取水,有利于生产作业。由此不难发现,我们的新石器晚期遗址,都分布在这种环境之中,如九房朱遗址、烟墩遗址、鸡公岩遗址等,都具有同样特征。三是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早期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严重依赖自然环境。所以当时多半为择地而居,所以有的遗址文化层非常浅,也许生活了几十年、几百年后又搬迁到更适合人类居住地方去了。人们没有条件也似乎没有必要为了生存去夯筑一个个台地,再说在七星墩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夯筑痕迹,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二是七星墩的七个台地名称,我认为这不应是早期人类的命名,而是后人取的。因为当时没有文字,也谈不上姓氏,我们只能用简单的符号去分辨这些土墩,只能依据它的分布,为了生产生活便利,去简单划分它的区域,这应该符合当时的真实。

  七星墩文化研究学者钱光荣先生向研讨会提交了七星墩文化内涵与价值分析的论文,他这篇论文运用比较学、类型学、生态学、考古学、星象学等多学科来研究七星墩文化,从而大大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也为七星墩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研讨会场面热烈,学术气氛浓厚,针对七个土墩究竟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夯筑而成专家学者产生了不同看法与学术争鸣。来自北京、上海学者章建武、耿百鸣指出; 池州七星墩文化是中国古文化一块瑰宝。首届池州七星墩文化研讨会为系统全面研究七星墩文化打下了基础,对七星墩文化内涵的挖掘,其中许多观点具有开创性,是一个重要的突破。随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对七星墩文化的关注,随着考古新材料、新发现的不断推进,七星墩文化名气会越来越响,七星墩文化研究成果会更加丰硕,七星墩文化保护与利用工作会迈上一个更好更新的台阶。

7a978a016c9048feadaa85cc0c9f8c49.jpg

记者与专家、学者在古文化遗址考察

8d74e7bafc0c4721a51c63fd1c54a5c2.jpg

研讨会现场

7465be66708b4eb7a0c35f16a4d86112.jpg

     纪良发 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方面卓有成就。 当代较有影响的诗人、作家、资深记者  。他在皖江历史文化、抗战史与红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是当代较有影响的皖江史、抗战史与红学研究专家、学者。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