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文化之 五建池城
池州建制始于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即纪元前的109年。汉武帝雄才大略,拓展疆土,不遗余力。旧县治设今殷汇区石城村。以两山夹龙舒河对峙如城而得名。三国鼎立时属吴地,吴大帝孙权封功臣韩当为石城候,又任名将黄盖为石城长。 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因石城溪流澄碧,林木繁茂,山深幽静,四季如秋,改石城县为秋浦县。因此源于詹坡源头李村,经大演、唐村、七里、高坦,汇众多山涧溪河,倾泻而下东流入江的一条大河,也因秋浦县的建立而改名秋浦河。她养育了沿河两岸的千村万落的人民,孳繁生息,她是池州人民的母亲河。
江山依旧,朝代更迭.南北朝时,约公元502—557年,梁武帝萧衍的太子萧统(后封昭明太子)巡幸石城县,烹食河鱼,味极鲜美。且行宫傍河邻山,秀木参天,终岁如画。流连之余,遂称山为“秀山”,水为“贵池”,因此秋浦河又称为贵池水。
流光如驶,到了唐朝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登基,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池州。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废州改隶宣城。
荏苒至唐李豫即位的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当时的宰相李勉观察江西军事民情,因势利导,筹策安民,这就为池州的未来改变了面貌。
一建池城
原来李勉到江西以后,发现江西饶州的大盗方清和江南宣城的巨匪陈庄,一东一西相互勾结,经常在长江江面上,出没无常,劫杀商人和旅客,意图待机谋乱。为稳固唐朝的统治,安定社会,李勉就向朝廷上表举荐时任山西上邽主薄的李芃为他的判官,进入幕府为其筹谋划策,参谋军事。李芃字茂初,河北赵州人,在到职以后,数次在池州、宣州、江西饶州反复巡行视察,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向李勉建议将秋浦县置池州,并将秋浦县治移迁距旧县治东北七十里的秋浦河南岸,择地建城,以扼守江南冲要,将方清、陈庄两股盗伙切断,使其不能汇合成患,而后分别剿除。李勉赏其才翰,用其计谋,根据他的意见上表奏请皇帝,以原隶宣城的秋浦、青阳两县和原隶江西饶州的至德县境,复建池州,并建议李芃为池州刺史。
李芃上任后,揆度地形在秋浦河东南、平天湖西、白洋河西北,依原虎林石城之固,群山拱卫之利,北临长江,南望九华,依山就势,筑堤阻水,筑土为城,扼守江防。于是,池州第一次有了城池的基础,李芃在公元784年唐德宗李适的兴元年间,以功勋升任检校尚书、右仆射,担任了副宰相。
二修池城
公元874年,黄巢响应藩镇王仙芝作乱,并攻入长安城,称齐帝。这个草莽皇帝攻城略地,杀人如麻。他在河南祥梅寺起事时,曾流传过一句谚语: “黄巢杀人八百万,拿杨和尚开刀”。据说他起事时,准备杀人祭刀,凑巧庙里一个主持老和尚东藏西躲,躲在钟里不妥,躲到鼓里不是,就钻入了庙前的一棵大杨树树洞中,自以为万无一失。谁知黄巢披挂上马,持刀在手,见左右俱是亲信,行至庙门,看见大杨树就说,就拿杨树开刀吧,卟哧一刀将杨树一挥两段,忽然树身淌血,并且滚出一颗人头,于是哈哈大笑,挥鞭而去。黄巢到江南杀人放火,洗劫城池,于公元884年黄巢被李克用剿灭,贼众杀死黄巢降唐。
正当黄巢起事江南的第二年,(约公元876年),当时的池州城,血腥遍野,百姓流离,或逃或死,州城倒塌,民舍荡然无存,这时唐僖宗李俨调现任河南平原刺史窦潏为池州刺史。
窦潏熟读经史,雄才大略,从政经验丰富。他初到池州,满目疮痍,城倒墙塌,市无行人,唯有瓦砾遍地,白骨纵横,交相堆叠,惨不忍睹。
他视事后的第一个月就查访户籍,寻问乡老。第二个月内张榜召集逃亡民众,安抚病弱,给衣授食。到了三、四个月后,居民聚集,病者痊愈,流亡逃窜山野者群相牵引互告,竞归原籍。他首先使百姓清理瓦砾、掩埋白骨,鼓励垦植。视治第二年,麦粮丰收,归治者修垣置屋,以避风雨,于是郡民大集,渐次安居。于休养生息余,命工备料复建州城,开挖护城河,恢复官署。他在重建大厅壁记中说:自永泰到祥符戊戌年建池州城以仆射李芃为祖(即第一位建城者),自祥符(公元874年)至中和癸卯(公元883年)潏不敢辞劳,当时窦潏建城辟城门六座,东曰清溪门、西曰秋浦门、南曰通远、北曰望京、东南为九华门、西北曰镇江门。这就是奠基至今的第一座池州城。
三修池城
宋朝高宗赵构南渡国号建炎(公元1127—1130年),流贼张遇劫掠,池州城垣尽毁。后知州李彦卿以国家赐钱八万缗(相当于八万两纹银),集工以砖石修城,周围七里零三十步,此为第三次大修。
四修池城
南宋理宗赵昀端平二年(公元1234年),知州王伯大在原修的基础上,又辟建瓮城,三次改秋浦门为秀山门,同时修浚护城河。此为第四次大修。
五修池城
池州因地形险要,兵家必争,多灾多难。元朝至元12年(公元1275年),元世祖定都燕京,元大将伯颜攻取池州,大肆杀戮,城复被毁,致无完堵。
时如流水,转眼元亡明代。当明朝武宗正德皇帝十二年五月,浙江淳安人何绍正任池州知府,此时距元伯颜破城已达300余年。
何绍正,字继宗,数魁天下,举壬戌进士,放外任为池州府知府,鉴于宋朝淳祐年间,通判赵昴发坚守城池,力拒元伯颜南侵,夫妇双双死节。元兵破城后,十室九空,已无完舍,城垣毁坍,亟待修缮,以固城防。号召全州创筑全城,西北仍依旧基址,东南扩大300余丈(约合1000米)。大修后城墙周长为1428丈(约4760米)除复线及弯曲地带,全长约8里弱,并开七道城门,南门为通远门,南门左为钟英门,又称小南门,右为毓秀门,俗称小府门,东城为九华门,西城为秀山门,北门左曰迎恩门,直通池口,右称望京门。门各有城楼,只通远、九华、秀山、迎恩四座城门有月城,月城转向另开一座城门,过护城河经石桥上官道。
这座明代修建的城墙高两丈三尺(约8米),女墙即垛口又高于城身三分之一(约2米),西北因山为基,高矮不一,城基址宽7.5米,城上马道宽约3.5米。循旧道疏浚护城河,此为第五次大修,此后池州府城历代均视情小有修缮。
【摘自《秀山门季刊》】作者桂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