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66-5660655

欢迎光临池州七星墩文化研究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陈平原
陈平原

贵池民歌源流初探

发布时间:2014-09-16

     作者: 陈平原

     贵池民歌是非物质文物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岁月的摩挲,这朵奇葩愈加激扬,愈加灿烂。

     贵池民歌起于何时,史志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史志的相关条目中,从历代名人吟咏贵池的诗歌中,仍可探究出一二。

     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俗尚”条引池州古《郡志》的记载:“祀社毕饮、执手踏歌。”踏歌是我国古代民众且歌且舞的一种歌舞形式,这里记于“俗尚”条下,说明它已成为时世的风尚,一个地方风尚的形成,应当是长期积淀而成的。《池州府志》在“时序。逐疫”条中记载:“凡乡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装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所谓喧号,就是由领唱人起歌,其他人接唱而齐心发力的一种歌式,是贵池民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从明代《池州府志》中这两条的记载,可以推理,贵池民歌应为非常古老的传承。

     明末清初的政治家、文学家,贵池人吴应箕在他的《卷园诗集序》中说:“吾邑民歌,诵之十年如一日,此其真诗在民间矣。”可见在明代,贵池民歌对于诗人的影响已经十分巨大了。这与贵池民歌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民歌所闪耀出夺目的思想之光与艺术之光是分不开的。

     贵池历史悠久,山川秀丽,风物潇洒,引得历代名人歌于斯,吟于斯,留下了无以数计是诗文。这些诗歌中,有不少关于贵池民歌的表述。

     晋代一流诗人陶渊明流连池州之际,写下了不少田园风光的优美诗篇。这些诗,风格平淡,语言平易,被人称之为“田家语”。郭维森教授在其译注的《陶渊明全集·前言》中,评价陶诗:“形式上学习民间歌谣。”

     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年间数游秋浦(今贵池区),他在游秋浦的诗作中,以感人的诗句,描述了贵池民歌。试举两例。其一,《秋浦歌·十三》:“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月白风清,山歌互答,水鸟相和,两情相悦,一幅恬静、优雅的农家生活图卷。其二,《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一幅魂讳壮观的秋冶炼图,结句“歌曲动塞川”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民歌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从历代诗人游历池州的诗词中,可以读出,这个地域的民歌在民间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了。黄庭坚(宋)《泊东流》诗:“今日伐鼓出,棹歌傲阳侯。”周必大(宋)《弄水亭》诗“夜泊清溪弄水亭,棹讴徐起夜必明。”陈尧佐(宋)《弄水亭》诗:“行路犹叹爱,棹歌有吴声。”这里写的棹歌,就是指船工行船时唱的民歌。

      明清以降,民歌在池州应是很盛行了。柯薰(明)诗:“兰溪溪上惠风和,溪上行人发棹歌。”徐咸(明)诗:“霞彩朝飞鹭,苹泉晚唱渔。”孙象壮(明)诗:“雁字参差乱,渔歌唱和群。”而明代诗人邵晃写的《杏花村歌》,采用的就是贵池民歌三三七句式,兹摘录数句:“桃叶渡,左武库,游闲终古无朝暮。此日风亏十二门,箫鼓连天纷狐鬼。梅根渚,称孤屿,贾舶渔舟上下语。……”清代,张士范知池州时,写下了许多关于农家生活的诗章,对民歌的描述很有深情,如《殷家汇即事》诗:“农歌几处傍柴门,也醉田家老瓦盆。”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樵竖牧童歌上下,夕阳影里自闲闲。”清代的很多诗人或游历,或任职池州时,都在诗中描述了贵池民歌。如章骏飞诗:“谁能支高枕,辜负踏歌行。”张介诗:“杨柳青山畔,摇船好唱歌。”虞邦琼诗:“长空不复闻清啸,犹有歌声出晚村。”沈思伦诗:“齐唱数声欸乃曲,得鱼沽酒乐依村。”这里的欸乃曲,就是渔歌。贵池是鱼米之乡,渔歌在这里很是盛行,以至于“杜坞渔歌”成为贵池古十景之一,也是古杏花村十二景之一了。以渔歌互答而为古城之景,亦可见当时民歌流传之盛了。

     在流传的贵池民歌中,有“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的唱词,这表明贵池民歌的传承之古老。依史志记载,贵池民歌有文字记载当在明代,而贵池民歌的传唱,则在晋代,业已发轫,至唐宋以降,便渐次蔚然成风了。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