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黄花瘦
——谈李清照客居池州的时代背景与词苦悲意
作者:车夫
中国文坛“婉约词宗”李清照,不仅以柔美婉约派“易安体”杰作“声声慢”,称雄于南宋文学高峰之巅,更重要的是她以她的生命与一腔似乎定向的血流方式,冲击着她每一首惊心动魄、牵肠挂肚、哭泣无声而又空前绝后的作品,那些饱历世态炎凉、愁肠寸断、相思天涯、肝胆与共的情深苦词,包涵着所有的一切本意刻划着她存在的天赋、天成、天意。她的命脉由她的“易安体”而生。
综观婉约词的创作,其实在李清照之前已经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诗词创作,而“婉约词宗”的桂冠为何加冕后来者,这位美丽、聪颖的女性身上呢?象:唐玄宗的《好时光》、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长相思·汴水流》、刘禹锡的《忆江南·春去也》、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等,这些帝王将相、大家墨客的婉约词盖世无双。然而,却总有那么一点小逊于李清照的“易安体”、“声声慢”。“声声慢”那种一丝来自内心的吟唱与盈颤、牵挂与震撼。以至,梁启超先生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这样评定的: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1084—约1155年),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人,卒于绍兴,享年七十三岁。李清照18岁嫁长自己3岁的赵明诚,李家在朝延正六品,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赵家为宰相之门,二人伉俪之缘,可谓门庭互对,人、才、貌绝配,恩爱情深。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生活二十八年,其中婚后第二年,由朝廷政治斗争失败牵连,进入“后屏居乡里十年”(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所提),在这十年中回老家青州,不许为官,只能闲居。就是这十年,才是李清照的一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
李清照的整个婚缘二十八载,减去幸福快乐的十年,余下十八年正好是她出嫁前的正比,这样的正比,十八个春夏秋冬和大于正比的岁月经历着心磨痛楚。心磨痛楚的伤悲在李清照的创作作品中,一字字地摇曳着风风雨雨,苦水、苦流、苦思、苦心愁。
李清照客居池州的时代背景,多少让我们读出宋代朝廷的重大变革和自身重要因素的直接关系。
一、新旧党之争。恰恰李清照父亲李格非为旧党重要人物之一,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又是改革派王安石变法集团的重要新党人物。在官、权、利等多种综合复杂而曲折的宫廷斗争中,最终各自都以不同的受伤程度遭遇相同的危机与失败。第一,李格非被打入“奸党”“元祐党人之列”,李清照随家人一同被逐出京都回老家明水。与新婚丈夫赵明诚相思两地。这个时间段,为崇宁元年(1102年)。第二,五年后,大观元年(1107年),公公赵挺之官职被罢免后,五天去世,赵明诚与两个哥哥一同入狱,同年获释,李清照夫妻团圆隐居于赵明诚老家青州。政和元年(1111年),赵挺之平反昭雪,一年内,赵明诚与两个哥哥相继官复原职,重回朝廷,直至“靖康之变”,建立南宋王朝。李清照随家南渡,赵明诚受召出守江宁,北方官员入江南执政,予以李清照客居池州的大前提条件定下可能性。
二、李清照身为“江宁第一夫人”的好运不长,因为赵明诚在江宁出调湖州之际,新官知州尚未上任,交接未果。此时,驻扎在江宁御营统制军队统制官王亦,率兵谋变江宁。此事,让时在江宁的江东转运副使,直徽猷阁李漠得知,大惊!他深知江宁是京都要地,岂能让其谋变!李漠急告尚未离任的赵明诚。此时此刻,赵明诚以为自己已出调江宁,谋变之事是否平息与已无关,十万火急,李漠悍然出手,果敢行动,平叛谋变。这一事件让赵明诚落下“缒城宵遁”的劣迹,并以“弃守建康城”问罪,官职罢免。赵明诚湖州难去,江宁难待。李清照面对赵明诚今天这样的处境,爱恨交加,耿耿无言。赵明诚的罪过。确定了李清照必须客居池州重要因素,命运中,缘起缘落似乎已经开始。
三、赵明诚官场无职,李清照卸装“江宁第一夫人”,决定走通关节,暂避是非之地,力图可能的平民安逸。于是,李清照与赵明诚雇船,载从青州带来的十五车文物及珍贵古董,带上家中老仆和旧部,匆匆离开建康,逆水西行去赣州。真正的逆水西行,从而造成李清照客居池州的最终结果。建炎三年五月八日,改江宁府为建康府。这年,三月赵明诚罢官,随即启程江宁,开始逆水西行。李清照撰写的《金石录后序》记载赵明诚罢官后离开江宁乘船西行的经历:
已酉春(建炎三年)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
通过李清照撰著的《金石录后序》这段翔实的文字记叙,我们知道,他们逆水行舟于建炎三年五月到池州,目的地,江西赣州。李清照与赵明诚为什么泊舟池州,仅仅是领略池州的好山好水好池阳吗?还是寻觅李白、杜牧创作灵感。并非如此,李清照、赵明诚泊舟池州原因有三(资深作家丁育民先生在《李清照晚年再嫁悲剧——从易安居士与池阳有关人和事说起》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1、池阳郡守刘子羽(字彦修),福建崇安人,资政殿学士刘韐之子。宣和末,韐守真定,金人入寇,父子相誓死守,金人不能拔,而去。韐死于“靖康之难”。刘子羽建炎三年知池州。这个刘知州,是赵明诚携家来池阳,并决定临时在池阳安家的重要关系;
2、刘光世(字平叔),保安军人,时任江东宣抚使,守池州及太平。“建炎元年(1127)十一月,(金兵)真定军张遇陷池州,知州滕祐弃城逃亡。制置使刘光世讨张遇于池州。”也许刘光世与知州刘子羽一样,也是赵明诚来到池阳安顿定居的重要关系;
3、驻劄御前亲军都统制程全。刘光世和程全二人的官衔,都在知州刘子羽之下,但他们的部队都直属朝廷,“都受兼江淮宣抚使守建康(江宁)的杜充节制。”
江南五月,初夏和风。李清照一家所乘的舟船,溯长江而上,抵池阳,从城北清溪镇(今下清溪)沿清溪河而上,直达古老的池阳郡府城南通远门外桃花渡。那里古时有一座浮桥,名叫“济川桥”(明代水毁,建石桥,改名“通济桥”,俗称“南门大桥”)。李清照来时,浮桥北岸东侧,有一个府城最大的水运码头,俗呼“南门水埠头”。在这里,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妻受到了池阳知州刘子羽一班人的迎接。当时赵明诚在朝廷也是很有名望的人物。在官场上,他是京都府衙首长,非同一般;在金石学术上,又名闻朝野;加之夫人李清照诗词独倡一家,“文章落纸,人争传之”,饮誉文坛。这些当时都使他夫妻俩成为闻名天下的人物。再加这次举家来到池阳,满载珍贵文物,更是引人注目。于是,李清照夫妇的到来,一时轰动了古老的池阳城。
李清照一家来到池阳,受到池阳州官刘子羽的礼遇。不几日,大约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的一天,突然郡守刘子羽兴致勃勃地来到赵明诚的住处报喜,送到了高宗皇帝重新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的诏令。
算来,从二月罢官,到五月底或六月初“被旨知湖州”,前后仅仅三个月,就官复原职,怎不令赵明诚和李清照喜出望外呢!个中原委,唯赵明诚和李清照心知肚明。按照朝廷的惯例,赵明诚在接到皇上的任职诏令后,应立即进京“过阙上殿”,晋见高宗皇帝,面受圣谕。根据赵明诚当时的心情,可说是绝处逢生,深感皇恩浩荡,感恩不尽,定然是要立马进京,例行召对。于是,他重托刘知州照应家眷和所带文物家产,并决定将家暂时安顿在池阳郡府附近定居,自己骑着郡守刘子羽提供的马匹,单身从陆路官道赶往京都“赴召”。
古历六月十三日那天,夏日炎炎,李清照差人将船上(十五车)几十箱尚未启封的装有文物、家俱,运往住处。生性性子急的赵明诚等不及家里东西尚未搬运安顿好,就已经牵着马匹,带上简单行囊,在南门码头上,与仍在船上收捡东西的李清照告别。李清照事后在《后序》中,有赵明诚在池阳城南桃花渡南门水埠头,与夫人李清照匆匆分别时的精彩记载:
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哀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李清照码头送夫,一别就是天地各在一方,冷暖不知两界。池阳郡府城南通远门外桃花渡水埠头呀!到底通向何方?远在哪里?外到何处?千年桃花渡,是不是以桃花流水的方式告诉李清照,此时、此地、此景、此水陆大码头生死别离的真正含义。而我们伟大的“婉约词宗”却让“心”忽略了,忽略了这特殊的地理位置,忽略了这个大有一番《清明上河图》韵味的“桃花渡”。在此,他们结束了逆水西行的整个行动计划,池州成了终结李清照、赵明诚制定后半生归宿的设想。在记载他们的历史中,池州以一个记载点造化了赵明诚仕途上又一次新生。好像大落大起后的赵明诚赴召出发地,不应该在池州!不应该在桃花渡水埠头!不应该李清照船舱别君!如此,池州水境,赵明诚赶京赴召,何不行舟往东,顺水顺江而流,更不应该的是,赵明诚在特殊的背景与环境中选择在这个美丽的水乡——池州,策马驰飞尘土道。
也许,我是唯心的邪说。也许,我阅读多少篇写过他们文章感慨。总之,没有那么多的“也许”真好,最起码从建炎三年古历六月十三日以后,我们伟大的“婉约词宗”李清照的晚年不会那么苦涩悲戚。
策马驰飞尘土道,赴召的赵明诚走后李清照客居池州近三月。三个月的时间很短暂,却又漫长。就是这个三月百日池州之缘,李清照的一切开始新的变数,从夫君北官南调,问罪罢职的酸楚到西行池州泊舟客居,受旨赴召离别,再由桃花渡水埠头船舱别送策马飞扬。一心惦念夫君,朝朝暮暮,并用自己的词苦悲意在池州写下了那篇不朽的名作《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重。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李清照用自己独特的创作内涵和思维,尽可能地用文字描叙、开悟、引导、概括或消除自己对赵明诚的思念。同时,在一定范围之内给我们在今天看来一个第六感应的信息,在产生一种不祥之兆。这不祥寓意表达在词中句里: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首,李清照选择传说,移植传说,为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创造声泪隐出、怆然读白。我们知道婉约词是中国民歌的经典升华,有强烈的“可歌性”由画的境地到精炼语言的触动,并能和谐地让内在音乐美妙或忧伤地同步存在。婉约词由李清照所形成的“易安体”更是含蓄、哀婉、惜人惜心。风格上温秀洁丽、蕴籍风流可歌可泣,轻言细语却有雷廷万筠于心。
《文学遗产》编委之一的王照水先生,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于《文学评论》中开始对唐宋诗词的研究,本世纪2010年第1期《文学遗产》中,王照水先生《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一文对宋代文学是这样定位的:北宋别集一百一十五家、一百二十种,南宋二百六七家、二百七十四种。南宋别集著录数量是北宋的两倍多。南宋文学作家、作品、数量巨大,超迈北宋。在南宋30余位“大家”、“名家”之列,李清照名列前茅。
日后的日子,李清照在词中的第六感应于事实对接了,她离开池州将她与赵明诚的万贯家财留在池州,委托池州府知州刘子羽和赵明诚的两个旧部,将那些珍宝置于池阳郡府衙的北边与池州府儒学之间的塔上街住所,一路心急火燎地赶赴建康。那时,李清照已无力回天了,她在《金石录后序》中述到:
余悲注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
这年,李清照46岁。她悲痛欲绝。
遵嘱,李清照重回池州,重新打理“家财”。
李清照带病回到池州,所存文物、珍品古董,一一无遗,心中铭记池州,铭记池州官民。在刘子羽的帮助下李清照顺利将这批文物、珍宝装船,离池州而去。
李清照走了,她一生中第二个“三月百日”噩梦,在黑暗中悄悄地等待着她,新的煎熬将又一次吞噬着她的心与灵魂。
赵明诚也走了,这位了不起的中国金石大家,何等遗憾。
池州人又怎能不记李清照、赵明诚夫妻二人携家人、旧部,以及整整一大船文物珍宝,客居池州,池州知州大人刘子羽在南门桃花渡水埠头隆重迎接他们的盛况,老百姓奔走相告:赵太守远道而来,在我们池阳安家落户!赵太守的夫人李易安,是天下第一词人!她来池阳是我们的福缘!赵大人和李清照来池阳时,在南门水埠头到住处搬运整整三天,金石、文物、古董。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况且是他们。
李清照传世之作约七十篇《行香子·七夕》是李清照在池州客居时唯独的一篇佳作,表达李清照与赵明诚真正意思上的分离之作、思念之作,存在与不存在思想与心的感应之作。池州记下了李清照初来池阳的样子,也录下了她离去的痛苦伤悲。这儿,有李清照文字的精华、有李清照人生最悲戚的楚苦眼泪。我们无奈地把这一切权作一个人的命运与人生里程,一个人阶段性地生活缩景,即是流泪、含笑,都为人生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