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池州史迹钩沉
作者:汪春才
南宋大臣,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追思李白、杜牧钟情于池州山水,曾于乾道年间和淳熙年间两次(或多次)莅临池州,政务之余,并游览了池州山水名胜。今阅览《宋史》、池州历代地方志书及相关史料,周必大到池州凡游处,正如他自己在《泛舟山浙录》中所说:“所至必游,所游必核。”池州秀美山川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许多诗文,可以说周必大是继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牧之后,又一个盛赞池州山水,描绘池州风情的历史人物。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二十七年中博学宏词科,授徽州户曹、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教授,国史院编修官、参知政事、礼部尚书、枢密使,创诸军点试法。淳熙十四(1187)拜右丞相,次年拜左丞相,封益国公。卒谥文忠。著作繁富,有《平园集》二百卷等八十一种著作传于世,其中《玉堂杂志》、《二老堂杂志》选入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周必大为南宋四朝元老大臣,一生功绩显赫,是一位极富才干的政治家。处事有谋,治政勤奋,不避权贵,清廉爱民,主张强兵、富国、安民、政修,以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终其一生。他还是一位“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文学家,诗词歌赋、书法自成一体。对雕板和活字印刷术情有独钟。政务之务,不遗余力地进行实践活动。晚年所刻《欧阳文忠公集》、《文苑精华》被历代名家奉为私家刻书的典范。
一、周必大乾道年间游齐山、九华山
周必大游齐山。据清《江南通志》载:“周必大《泛舟山浙录》记:乾道三年(1167)九月丁亥,同同年汤平甫游齐山,留下诗三首和一篇近800字的‘齐山游记’”。清嘉庆十年(1805)陈蔚《齐山志》也有同样记载。这是周必大第一次到池州,这年41岁。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以累迁权中书舍人兼权给事中的周必大因激驳曾觌,龙大渊授知阁门事,请祠获准(停职休息),一直到乾道四年(1168)差知剑南州复出。在乾道三年(1167)间,赋闲的周必大到池州,追寻唐代诗人李白、杜牧仙踪,登齐山翠微亭。登高览胜,周必大想起李白、杜牧的怀才不遇,联想自己正值盛年停职赋闲,不免有些伤感。
周必大登齐山翠微亭,更让他想起了宋绍兴四年(1134),驻节池州的岳武穆,他曾登临翠微亭并留有“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观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的诗篇。
岳飞矢志抗金,力举北伐,收复失地,还我河山,但在绍兴十一年(1142)却遭到了南宋朝廷中投降派的忌恨,被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所杀害。直到隆兴元年(1163),被力举北伐的宋孝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主张北伐的周必大到池州,距岳飞平反昭雪仅四年。想起岳飞之命运,发出了“相君早日翼天飞,晚落江湖罪以微。好事一时开翠壁,佳名千古记黄扉。”的感慨。也借此表白自己抗金的决心,洗刷自己被世人误为“议和”派之名。遥想李白、杜牧,追思武穆等历代先贤圣迹和池州美丽山水,记诗三首。
登翠微亭
地占齐山最上头,州城宛在水中洲。
蜿蜒正作长虹堕,吸住长江万里流。
再登翠微和同年汤平甫二首
(一)
上清别殿旧通明,仙圣飞腾户不扃。
出郭尚疑窗列岫,绝堤始露岳真形。
奇奇怪怪无非洞,下下高高总可亭。
但把醺酣酬绝景,天风吹面径须醒。
(二)
相君早日翼天飞,晚落江湖罪已微。
好事一时开翠壁,佳名千古记黄扉。
朝游要及鹞翻树,夕近何妨萤湿衣。
更得汤休奇绝句,后来谁忆谢玄晖。
周必大池州史迹钩沉(二)
周必大游齐山后,还留下了近800字的“齐山游记”。全文可见《泛舟山浙录》、清《齐山志》。现简述之:九月丁亥,约汤平甫……,过陈公桥,浅水桥,秀鲜桥,遂至齐山。……登延庆院,妙空岩,唐公岩,春溜泉,观音洞,寄隐岩,翠微亭。在翠微亭览长江、九华和府城之后,过小九华、定力窟、集仙宫;访左史洞,马军寨,石燕洞重上翠微亭,置酒放歌,深夜方归。
周必大游兴甚浓,兴致所到之处,指指点点,齐山胜景尽在眼中,发出了池州之美“望之全类临安西湖”,从此,池州锦绣山川更加美名飞扬。
周必大游九华山。周必大游齐山三日后即乾道三年(1167)九月庚寅日赴青阳游九华山,前后共五日,同行有府县官员多人。周必大在《泛舟山浙录》中存“九华山游记”(题为编者所加),全文1500余字,清光绪辛卯《青阳县志》亦载有全文。今简述之:庚寅中午从池州城出发,至铁卷山(今墩上镇境内)宿叶楠家;第二日(辛卯)至青阳县城,途中望九华,宿驿馆。第三日(壬辰),出郭十余里,登双练亭,越西洪岭,入龙庵院,历永安塔,虎跑泉,过石龙口,虎跑岭,入广修院,眺九华五老诸峰,下午入无相寺,于观音阁留题,宿协济庙。第四日(癸己),随云溪而上,登化城岭,半霄亭达化城寺,揭金地藏寺,再上龟山,宿慈云阁,赋诗。第五日(甲午)下龟山,经圣泉院,达慕善镇(今青阳庙前)经五溪至叶楠家,宿马衙坊(今贵池马衙境内)。次日返池州。
周必大所记九华山胜境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如同今日。所描绘九华诸景,奇绝险峭;石奇泉清;涧深瀑飞;寺庙之庄严,僧众之可亲,无不在周必大笔下再现,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望九华如见故人”的慷慨。
据笔者了解,周必大“游九华山记”是九华山“游记”(文体)之始,其后方有陆游诸君所书。现将周必大“九华山游记”中的两首诗抄录如下:
登化城峰
攀萝度险捷猱猿,石角钩衣屦尽穿。
莫讶远寻金地藏,也曾徐步玉阶前。
登龟山
注坡缘壁化城中,客愠奴嗔我亦慵。
及到龟山还一上,为怜高阁对双峰。
二、周必大淳熙年间游池州杏花村及四周名胜地
据《杏花村志》载:周必大有《过池阳》诗云:
千古风景杜牧之,诗林犹及杜筠儿。
向来稍喜唐风集,今悟樊川是父师。
此诗载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后被历代池州古籍所载,是周必大第二次到池州所作。因为诗涉及杜荀鹤为杜牧微子之事,历来为世人所注目,争论不休,这里不作讨论。
这首诗为周必大所写,应当是事实。问题是周必大是何时又到池州杏花村而写此诗。根据池州地方志书所提供的史料综合,周必大此次到池州应当为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间。这时,周必大累官拜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舒州知府等职。根据清池州《秀山志》载:淳熙八年(1181)周必大有二位好友在池州,一位是时任江东提举平常尤袤(尤袤(1127-1194)字延之,常州无锡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累官泰州令,江东提举平常,官至礼部尚书。其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宋史》有传)。还有一位是时任池州知府的袁说友(袁说友(1140-1204),字起岩,隆兴六年(1163)进士,累官四川安抚使,枢密使、参知政事。《宋史》有传)。这二人同周必大友善同进退。宋光宗1189年即位,听信谗言,将尤袤说成是下野的周必大党羽,而被逐京城。可见二人之友谊。淳熙八年,尤、袁二人正在池阳捐资刻印《昭明文选》雕板,并用活字印刷,这就是被后人称道的宋池阳《昭明文选》郡斋本。而深爱雕板及活字印刷的周必大闻讯必然前往。而雕板和活字印刷均在被称为“昭明书院”(西庙)内,到西庙必经杏花村,周必大游杏花村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此行是官派还是私行,一时难以判断。而此时的周必大正在池阳江对岸的舒州任职,到池阳会晤尤、袁并祝贺雕板印刷《昭明文选》成功是完全可能的。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宋孝宗于乾道九年(1173年)正月初七加封池州文孝庙英济忠显广利灵佑王。这是池州文孝庙(西庙)唯一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获得皇帝加封。周必大到池州文孝庙祭奠昭明,皇帝宋孝宗是不会怪罪的,而且还会得到嘉奖。正如尤袤为宋刻《文选》所撰序。“……袤因以俸馀锓木,会池阳袁史君助其费;郡文学周之纲督其役,逾年乃克成,既摹本藏阁上,以其板寘之学宫,以慰邦人所以尊事昭明之意云。淳熙辛丑上己日晋陵尤袤题。”《昭明文选》选录了先秦至梁800年的诗文,中华文脉一统,正合当时宋孝宗收复中原,为统一国家所需求,这应是不争的事实。因史料缺乏,这种假释是不是有理,仅供读者参考。
周必大两次或多次到池州,还游览了城南的太婆山,城西的紫岩,城北的仙台山,城外的弄水亭等,凡游之处,宋以后历代《贵池县志》均有记载,这里就不详叙。
周必大游城南通远门外的弄水亭,并赋诗一首:
弄水亭
夜泊清溪弄水亭,棹讴徐起月华明。
水晶宫畔西湖上,除却两般无此情。
周必大游览了距城南二十里外的云光寺,留诗记之:“自白沙(今里山白沙)入小路数里游云光寺,寺亦华焕,登阁望六峰图屏,欲少留而提举平常李察院领客将至,留小诗戏之。”
来如负弩迎,去为乘骢壁。
江祖一片石,留伴幽入醉。
作者正七人,饮中空八仙。
长斋讵客醉,晋也合逃禅。
周必大在池州所游,皆李白、杜牧所游处。所到之处,山水胜景无不美丽,所游处,《泛舟山浙录》均有记。在池州留下诗八首,游记两篇。周必大钟爱池州山水,传播池州美名,理当为池州人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