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66-5660655

欢迎光临池州七星墩文化研究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程堂义 徐子建
程堂义 徐子建

一块古碑揭开名相张英池州情

发布时间:2014-09-28

作者:程堂义   徐子建

近日,在池州府儒学广场工地出土了一块古碑。此碑为池州市目前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块古碑,更重要的是,碑文系清朝康熙年间宰相、桐城人张英为重修池州府儒学而撰。作为一代名相,张英因何为一个地方重修一座府儒学而撰写碑文?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传承千年文脉的府儒学

池州府儒学位于池州一座名叫仙台山的地方,建于唐代,初为夫子庙,是历代朝廷和百姓供奉祭祀孔子及其儒家学派贤哲的祠庙。历经千年沧桑和时代变迁的池州府儒学已然成为池州文脉渊源的代表和象征。不过,我们今天所见的池州府儒学是前两年重建而成的。

在重建后的池州府儒学内,我们看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宰相、桐城人张英所撰写的那块碑。“据文物部门介绍,该碑是池州目前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块古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长期研究池州史志的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汪春才告诉我们,“在这篇详细介绍了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在时任池州知府喻成龙主持下,所属六县合修、重建府儒学盛况的碑文中,我们能看出系出自张英之手。”

在汪教授的指点下,我们果然依然可见碑文有“桐城张英”、“英曰:喻公知为政之要矣”等字样。

众所周知,官至一品大学士的张英系清名门望族,与其子张廷玉并称“父子宰相”,发生在他身上的“六尺巷礼让”佳话一直成为美谈。作为这样一位“大人物”,他因何会为一个小地方重修一个“学堂”而撰写碑文呢?

在汪春才看来,首先应该是因为池州府儒学的文脉影响。

池州府儒学原址在池州城东南的毓秀门,宋代以后各地将官办学校与文庙合建,此后,池州府儒学成为历代池州教育文化中心和礼制圣殿。北宋开宝初年,知州成昴移建于城西北。至和年间,知州吴仲复仍移建於东南。后历任知州陈桷、周应龙、叶凯、王伯大相继修之。元毁于兵。明洪武三年,知府孙炎重建。正统初,知府叶恩加修。成化初,知府李宏重造明伦堂、四斋、两庑、仪门、石柱、泮池桥。弘治末,知府陈良器、祁司员、何绍正相继修葺。嘉靖十年,制增启圣祠,并建敬一亭,贮《六箴碑》。

明代隆庆元年,池州知府尹士龙将仙台山上的景德寺与它的邻居太平禅寺一并拆去,改建为池州府儒学。从此儒教与仙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池州府儒学所在的仙台山虽然很矮,但是他的名气却很大;虽然很小,但是他所负载的历史却很厚重。特别是山上的景德寺名僧辈出,文人常至。北宋景德二年宋真宗曾亲赐御匾。”汪春才说。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任池州知府都把重修府儒学作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例如明万历中知府李思恭、天启中知府潘应龙、清顺治七年知府梁应元、康熙八年本学教授朱玉、十二年知府朴怀玉等皆修过;康熙十七年,知府喻成龙大修并筑宫墙;乾隆二十三年,知府宝宁重修大成殿、明伦堂、两庑,各祠、门、墙、坊、表一时改观;乾隆四十年,知府张士范倡修明伦堂、四斋,易泮宫前木坊为砖坊三座,又创立看司屋四间,筑宫墙……从这些官员的重视中,我们就能看出府儒学的影响,也就不难理解张英为何在知府喻成龙大修府儒学时为其撰写碑文了。”

正因为池州府儒学已经成为池州文脉渊源的象征。为了弘扬历史文化,前些年池州市启动了府儒学暨部分古城墙修缮复建工程,重点对遗存的明代泮池、清代大成门、大成井等进行修缮,同时按照清乾隆年间池州府儒学图和府学规制,对主体建筑群进行复建,并且在古城墙遗址处复建一段古城墙,建设遗址公园和公共绿化广场等。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完成并已对外开放。

一块古碑揭开名相张英池州情(2)

碑文中透露出另一含义

池州府儒学固然是个有着深远影响的地方,但在当时的中国,比池州府儒学名气更大的地方肯定还有不少。那张英为何偏偏要为这里题写碑文呢?要知道,除了在家乡桐城,张英留下文字的地方并不是很多。

“张英题写重建府儒学碑文,还有个原因就是顺应了皇帝的意愿。满族入关建立清王朝后,急需要有一种思想来加强他们对汉人的统治。而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学思想成为清王朝最好的选择。因此,他们在全国大兴学校,大力倡导儒学思想,特别是康乾时期。崇尚儒学的‘桐城派’就是兴盛于此时的。”汪春才教授说,“作为康熙皇帝的重臣、第一位进入上书房为官的汉人,张英对于皇帝的旨意当然领悟得很透彻。所以,当同为满人的池州知府喻成龙委托别人来邀请张英为重修的府儒学撰写碑文时,张英很快就答应了。”

相关人员告诉我们,重建府儒学碑系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立,青石质地,高2.9米,宽1.25米,厚0.22米。碑文800多字,碑首是篆体,内文用的是康熙时期所产生的“馆阁体”,上部雕刻有龙凤图案。在碑文中,我们隐约可见:“喻公独谓:今天子右文至意,正以学宫为人心根本之地,余亦体上意尽心焉而已。”这句话是否可以理解为张英借知府喻成龙之口来阐明自己撰写碑文的用意呢?

张英的池州情

“其实,在我看来,张英为重修池州府儒学撰写碑文,最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张英的心中有一股浓浓的池州情结。”汪春才说。

据汪春才介绍,有史料表明,张英的祖辈曾居住过池州,池州的张氏与桐城的张氏应同出一门。“前些年,我还听老辈人说过在池州有张英的衣冠冢。虽然这个说法还没有最终被证实,但我觉得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我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究。”

而且,虽然撰写碑文时张英没来到池州。但在他乞假归隐故乡后曾来过池州,并且游览了素有“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美誉的齐山。“张英应该是康熙四十六年,也就是1707年康熙南巡时,他再次迎驾于今江苏南京,途经池州而来的。”汪春才说,

位于池州的齐山以岩溶地貌为主,遍山岩、洞、石、壑、泉、峡密集丛生,形成奇特幽深、琳琅纷繁的岩溶景观。史书记载,自晚唐以来,齐山千姿百态的岩石,幽暝奇幻的溶洞就备受游人青睐,“齐山洞天”被推为知州十景之首。作为地方文化的标志物之一,齐山还引来了杜牧、王安石、司马光、包拯、岳飞和陆游等众多名人都曾登临此山并赋诗题刻。漫步于如此令人惊叹的大自然神奇造化中,品读着前人的赋诗题刻,张英能不诗兴大发?于是,他写下了一首《登齐山经华殿帅故居》:樊川游处一扶筇,几点苔痕想故踪。石影洞中惊虎豹,翠微天际列芙蓉。千家近接城南路,九子移来江上峰。闲客好沽村店酒,书堂醉月抚虬松。并为齐山的翠微亭撰写了一副楹联:秋日登临,天高气爽,看长江滚滚,木叶萧萧,曲径黄花飞白鹭;春时寻胜,洞壑幽深,听流水潺潺,松涛烈烈,奇峰芳草散清芳。

“这首诗和楹联在《齐山岩洞志》、《贵池县志》中都有记载。再结合张英很少见地为一个地方重修‘学堂’而撰写碑文这件事,我认为这一切都在真实地演绎着清朝一代名相张英的池州情。”汪春才最后说。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