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七星墩
初识七星墩
作者:池州江流
应该说先认识七星墩文化研究会的几位研究员,然后才了解池州新石器时期遗址---七星墩。
农历甲午年初夏,好友文丰主席约车夫先生和池州几位文人墨客到九华大愿陵园采风,我作为一名爱好者也在邀请之列。在相互交流中,认识了车夫先生,得知车夫先生是池州七星墩文化研究会的成员,这应该说是我对七星墩文化产生兴趣的开始。
通过这次相识,我和车夫先生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既然是好朋友,也就对朋友七星墩的研究工作特别关注。上网查看了七星墩网站,阅读了一些有关七星墩的文章,总算对七星墩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池州七星墩遗址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平天湖畔,地处城南大约5公里的贵池区马牙街道境内。这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自然环境优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遗址在1985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经专家考证认定,池州七星墩文化遗址为新石器时期长江中下游游聚落址,2012年6月年被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史料显示,七星墩由孙家墩、叶家墩、潘家墩、汪家墩、王家墩、虎形墩、月形墩组成。总面积约22400平方米。“天上北斗星,地下七星墩”,充满着浓厚的智慧文化色彩。
车夫先生热情好客,经常约我和其他几个好友小聚。在一次聚餐后,我提出了想去七星墩遗址看一看的要求,车夫先生爽快答应说:好事啊!立马安排。
今年五月初夏的一天下午,车夫先生亲自驾车带着我和好友方贤淮以及其他两位文友一起来到久仰的七星墩文化遗址。车在马路边上停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长5.5米,宽2.5米,镂有七星标志,灰底红字“七星墩遗址”巨型石碑,气势宏伟。碑的背面刻有:“天象,先知者,夯七墩为星也。地意,先觉者,呈星象为神也。灵魂,初悟者,池州祖人也。”。语言洗练到位!出自车夫先生之手。车夫先生自豪地告诉我们说:这是他平生以来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我们打算上墩子上,走一走,看一看,无奈杂草丛生难以成行。只好静静地站在路旁,极目远眺这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墩。远古、祖人……
在七星墩遗址对面的书画店,店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为我们沏好了茶。我们静静地聆听车夫先生讲解七星墩文化研究和价值分析。先生简单地给我们讲了3点:1、遗址全貌形制与实体构建,呈众星捧月的台地组合,突出地彰显了天象、地意、人类精神三者完美统一。根据卫星定位分析,地下七星墩就是天上北斗星复制品,分毫不差。2、经专家研究考证,池州七星墩文化属距今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3、中国以“七星”为名称的地方很多,唯独池州“七星”,以天象的方式遗存在人类历史史册和现实文化遗迹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贤淮兄填《江南春·七星墩怀古》表达了我们初次造访七星墩的认识:“凝北斗,筑七星。池人先祖悟,一举地天惊。依山临水人丁旺,渔猎耕织诸业兴。”。
久居广东深圳的好友吴光东先生,通过微信了解到七星墩遗址的一些概况。8月初,光东先生回到池州,向车夫先生透露想去七星墩遗址看一看,车夫先生还是同一句话:好事啊!立马安排。第二天上午,我们三人陪同市政协的一位领导一起来到七星墩遗址。和过去一样,我们只能静静地站在路旁,极目远眺这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墩……这次来到七星墩遗址,我们除了再一次感受到了池州祖人非凡的智慧外,谈得最多的是七星墩遗址的保护、传承、发展;感受最深的是七星墩文化研究会的成员,着力研究池州本土历史文化,研究史前文化对今天人类发展的意义所付出的辛勤汗水。正如一位领导所言:他们是民间一股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与文化原生态的动力。我回家后,夜不能寐,赋《五律·七星墩》,表达了自己再次来到七星墩遗址的深切感受:
友人相伴行,造访七星墩。
伫立思千绪,平和忆祖先。
车夫心语吐,贤平泪潸然。
却有光东赋,谋局文化篇。
今年8月30日,农历7月17日上午,池州七星墩文化研究会在池州宾馆召开“《饰品图录》暨七星墩文化研究座谈会”,精美的《饰品图录》,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我们池州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5000年前的祖人智慧----顺应天意,启天接地,聚居落生。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池州七星墩,非常肤浅!但是通过两次造访,一次座谈会,我已经深切感觉到神秘的七星墩正慢慢变得清晰起来,正一步一步向我走来。我想只要我们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注它的健康、成长,池州七星墩一定能走出安徽,迈向中国,面向世界,也一定创造出超越5000年前池州祖人的辉煌。
(作者:池州江流 写于二零一五年九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