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的《昭明文选》刻本——池阳郡斋本
作者:饶颐 池州颐鸿斋
《文选》,梁萧统辑,唐李善注,南宋淳熙八年(1181)池阳郡斋刻本,著名文学家尤袤主持刊刻。半叶十行,行十八至二十一字不等。小注双行,行十九至二十二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卷端题“文选卷第一”,次行题“梁昭明太子撰”,再次行题“文林郎守太子右内率府录事参军事崇贤馆直学士臣李善注上”。钤有“王延喆”、“陈氏家藏”、“凤阳”、“硕甫过眼”、“郇斋”、“祁阳陈澄中藏书记”诸印章,流传有绪,其文献和版本价值弥足珍贵。
雕版印刷业肇起于隋唐,兴于两宋,它的兴盛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教的昌盛程度相关,同时也间接表现出当相关地区在制墨、造纸、机械制造等手工业发展程度。古代中国,版印书籍是文化瑰宝中的极品,一些年代即使是印有字迹的纸片也是不可亵渎,甚至是不可污损的圣物。
池州州学,又名池阳郡斋、池阳郡学、秋浦郡斋,刻书11种,550多卷,还有十多次重版。池阳郡斋在安徽较为有名,存世刻书也较多。
现存而较为有名的池州刻版印书籍如下:
淳熙七年(1180)尤袤刻晋·郭璞撰《山海经》18卷,此为本书传世最早刻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淳熙八年(1181)尤袤、知州袁说友刻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李善注》60卷、《考异》1卷,此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淳熙八年(1181),池阳郡斋刻,绍熙三年重修本题宋苏易简撰《文选双字类要》3卷。
淳熙八年(1181),池阳郡斋刻,《昭明太子集》五卷,梁萧统编。
绍熙二年(1191)池州知州张釜刻其祖父、宋·张纲撰《华阳集》40卷。
嘉泰四年(1204)至开禧元年(1205)知州陈谟刻唐·房玄龄等撰《晋书》130卷。
嘉定九年(1216)刻宋·李道传辑《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又称《朱子语录》、《晦庵先生语录》43卷,今台北故宫博物院残存7卷,北京图书馆藏胶卷。《嘉靖池州府志》中黄干在《池州刊朱子语类后序》记其事。
宝庆三年(1227)知州王伯大刻宋·朱熹原著、王伯大重编《别本韩文考异》40卷、《外集》10卷、《遗文》1卷,为历代《韩文考异》刊本中最早、最精善的版本。
绍定二年(1229)池州通判张洽刻,张洽刻《昌黎先生考异》10卷,唐韩愈撰,宋朱熹考异。为传世的该书最早刻本。
端平丙申(1236)江东仓使兼知池州王伯大纂修的《秋浦新志》16卷,也是官刻本。
《澹庵文集》六卷,宋胡铨撰,宋宝庆(1225-1227年)中刻。《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续录》称为“宋庆元中池州刊本”。
宋庆元五年(1199年)池阳郡斋刻,宋胡铨撰《忠简先生文选》九卷
……
《文选》是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选编的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辑录先秦至梁的各体诗文,分为三十七类总三十卷,以自序所云“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选文的标准。唐高宗时,李善为之作注,显庆三年(658)完成上表,析分为六十卷,此即世所传的李善注本《文选》。李善,唐扬州江都人,约生于贞观四年(630),累任记室参军、崇贤馆直学士和兰台太史令等职,永昌元年(689)卒。李善学问博洽,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时称书簏。李善所注《文选》,尤在于博引经史、考其典实,且释事详备,是公认的萧统《文选》的最佳注本,遂有《文选》李注学之称。
宋代科试诗赋,《文选》备受士人重视,故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当时谚语云“《文选》烂,秀才半”。至清朴学之风昌盛,李善注成为从事考据、辑佚和训诂等专门之学的典范注本,备极一时之盛。总之,李善注本是研究《文选》之学可资必据的重要文献,颇有学术价值。李善注本《文选》,《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并著录,其后《郡斋读书志》、《中兴馆阁书目》、《遂初堂书目》和《直斋书录解题》相继著录。
此池阳郡斋刻本是现存最完整的李善注本,也是《文选》版刻史上具有相当重要价值的版本。此本写刻端秀、版式疏朗,《中国版刻图录》云其“初印精湛,字字如新硎”。尤为可贵者乃“宋刻宋印,首尾完具”(丁钧跋),传世甚稀,至为可宝。彭元瑞《知圣道斋读书跋》云:“古今书籍版行之盛者,莫如《文选》。”而此本在传世李善注《文选》诸刻本中,实最佳之本。
根据版心所题,参与此本刊刻的刻工有曹仲、吴志、昌彦、刘用、王明、叶正、张宗、刘仲、曹侃和李彦等三十八位刻工,说明淳熙年间池州(即池阳)地区的雕版印刷业已经初具规模。其中,刻工刘仲和李彦参与了国子监本《汉书》和《白氏文集》的刊刻,据此可证此本的刊刻使用了来自浙江杭州地区的刻工。又刻工刘用和叶正远至广州参与了《九家集注本杜诗》的刊刻,反映了池州地区的雕版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能够支援周边地区的刻书活动。
此本版心有“戊申重刊”、“壬子重刊”和“乙卯重刊”字样,曾迭经淳熙十五年(1188)、绍熙三年(1192)和庆元元年(1195)三次修版,最晚者据淳熙八年仅十四年,故此本基本可以断定为稍有修版的初刻本,且属早期印本。此外,池阳郡斋刻本是各种李善注版本的祖本,如元代的张伯颜刻本、明代唐藩等刻本以及清胡克家刻本、民国刘世珩刻本均据此本重刻或翻刻,具有珍贵的版本价值。
此本原为杨氏宝选楼藏书,先后经明王延喆、民国陈澄中等名家递藏。建国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从寓居香港的陈清华(澄中)手中购回,入藏国图,成为现代藏书史上的一段佳话。(刘明)